陈鸿宇:民谣诗人的野望
初听陈鸿宇的歌的感觉,大致就是喝了一杯被时光久浸、打磨过的苦咖啡,里面是沉淀了一个时代的涩香味。
无关你的人生,却好像在懵懂之中,你看见了悲伤时的路。
陈鸿宇的身份很多,民谣歌手、独立音乐人、众乐纪创始人。
作为一名独立音乐人,他红的速度远比自己想象中要快很多。
只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他就兀地迅速地在各大音乐播放器包括微博等地火了起来。
曾为了生计在电台和各种音乐类平台工作的他,2015年中旬开始全职运营众乐纪和制作个人专辑。
也是在2015年底2016年初的当儿,他突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民谣歌手。
搭档马雨阳,但与马雨阳相比,陈鸿宇显得十分老成,话很少,上台便抱着吉他安静唱歌。
他总是戴一副圆边眼镜,穿亚麻衬衫,宽松牛仔裤,身形消瘦。
沧桑浑厚的嗓音,一副饱经世故的模样,很难让人想象到是这样一个大男孩演绎的。
陈鸿宇,像极了一个民国时期文艺气息十足的教书先生。
雨后有车驶来
驶过暮色苍白
旧铁皮往南开,恋人已不在
收听浓烟下的诗歌电台
这是一首陈鸿宇写了8年的歌。
循环过一百遍不止。
主歌写于2008年,副歌写于2011年。
2015年陈鸿宇巧遇唐映枫,完成了词的部分。
这也是大多数人因此熟知陈鸿宇歌曲的契机。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是因为唐映枫的词而喜欢陈鸿宇的歌,还是因为陈鸿宇的曲而喜欢唐映枫的词。
他俩就像民谣届的周杰伦和方文山,密不可分。
而开口的那句歌,一唱出来就不是作者自己的了。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理想三旬,就像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至今还记得,那时候自己一个人去了北京,搭乘铁轨上奔走的绿皮火车。
窗外是历历万乡,来来往往的岁月无声无息,生命的影子匆匆如也,故乡的影子也斑驳在了时光里。
电台的老歌仍然会让自己麻木的心有一丝波动,乐器依旧,但没有了曾经的姿态。
曾经的少年,此刻端着一把木吉他,已然记不清那时候在深夜听歌怀揣理想的自己早就老去。
青春,在陈鸿宇的歌里。变成了褪去发际线的成熟和稳重,世故而庄严。
年龄再大些,心越来越狠,想把自己毅然决然地留在北京,仅仅只是为了理想。
为了理想飘摇、飘荡。
那些因着荷尔蒙顶起来的自信心膨胀速度比北京房价涨的还快,恨不能打着理想的旗号以此果腹。
“毕业季即分手季”。
太多的爱情没有结果。
爱情终究败给了时间、败给了距离、败给了现实、败给了细节、败给了所谓的“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告白与告别,成了无需释怀的必修课。
年龄越大好像才越懂命运。
往日最不屑体制的人主动参加国考、省考、争当公务员;说着为了爱情而生绝不为钱委曲求全的姑娘,嫁给了大腹便便、胡子拉碴、满口大话不冲厕所的老男人;发誓不让琐事淹没话剧的,却每日穿梭在丈夫孩子之间不得闲。
陪在身边的人是不是挚爱,谁知道呢?你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谁能说得清楚呢?
“你渴望的离开 只是无处停摆”。
我们越来越多的人, 在即将离开校园时,在为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而受挫时,只有身处其境的人才会知道它的意思吧!
“就老去吧,孤独别醒来”就这一句话,没有感情,但是却要等到经历千山万水后才能听得懂。
雨季一过,门栏前吐新芽是我
隆冬时节,壁炉烟尘是我
枝桠伸往,更远处的芦边湖泊
鸟儿惊起,便将叶子抖落
如果《理想三旬》是入坑曲,那么《早春的树》就是甘愿被埋葬的一首歌。
悲凉肃穆,听完却又不知不觉会温暖起来。
这棵早春的树本本以为会在荒野里默默无闻的生长,但是却遇到了她,为了她甘愿放弃后半生,成了床架,成了椅子,成了窗户,成了门帘,只为了无处不在地围绕着她,看着她,爱着她,已化为万物不曾离开她,但是自己终究是一棵树。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下一年早春,假如下起雨的话,来年老家门口也是会有新芽的吧。
趟出这片枯寂,就趟过生长
遇见风起水浪,就遇过虚妄
忍住顷刻回望,就忍过恓惶
一如年少模样
走的路不多也不少,见的人不坏也不好。
这首歌,曲子末尾的独白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不同于其他平铺直叙的诉说。
声音有点沧桑、有点无奈,这声音我真的能听一万年。
成长是一场冒险
勇敢的人先上路
代价是错过
风景不能回头
成长的最有可能的事大概就是,当初那些"哈哈哈哈"变成日后酒后的"呵呵呵呵"再到若干年后的沉默。
放下酒杯时,过去的时光吹过发梢,未来停在门外,我们站在中间,哽咽到一句话都说不出。
所有遇见的,做过的,错过的,都过去了,不能回头。
我们长大了,行驶在路上,难免偶遇心碎。
但也没办法,总要坦然接受生命中的风险和失去,不溅点儿血,怎么谈人生。
睡房一端,被日光泻满
啤酒几罐,你的诗写,我都乱弹
唱碟旋转,你忽而向晚
来去也慢,暮色弄脏 冬夜被单
“她出现,又消失,一如日升日落。”
后来的我们长大了,行驶在路上,难免偶遇心碎,但也没办法,总要坦然接受生命中的风险和失去,不溅点儿血,怎么谈人生。
秋后的浓烟
引燃起诗意的哑弹
而舆论的道友
他们以“孤独”执笔线上盲从的趣味,将投机变现
朝往城乡扔掷情怀的骨头
专辑中最特别的是《浓烟下》,也应该是最不为人熟知的,放在最后。
前面诡异的吉他,陈鸿宇悼词般的念白,完全成了一首配乐诗朗诵,再往下发展,应该就是实验民谣了吧。
世上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跻身于这个匆忙的世界里,脚步扬起厚厚的灰尘,嘴唇突出漠然冷酷的字句,手臂向上举又慢慢放下,眼光朦胧望向远方,蓦然转身无一人。
这或许就是无意义却又充满意义。
民谣诗人陈鸿宇。
带着他的吉他在路上。
一如他来的时候,彳亍,在野望那片内心的净土,唱着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