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孤者自独读书

我读《孤独六讲》

2018-01-15  本文已影响37人  寻梦人one
我读《孤独六讲》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蒋勋老师的这本书,碰巧在图书馆遇到了这本书。

事实上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

蒋勋老师是台湾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

他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从来没有想到有一个人能够把孤独解释的这么深入,分别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的交谈。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独立体,只有当自己内心足够富足时,我们才有能力爱别人。不管何时,我们应该试图和自己的各种情绪握手言和。当不好的一种情绪来临时,试着说“你好,请坐,我一会处理你,好吗?”。

一个无法和自己交谈的人,是一种真正的孤独。包括你处理自己的情绪。

我读《孤独六讲》

情欲孤独

还记得少年时候的我们吗?或许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孤独是不一样的。

在中学时代,我们常常会通过写写日记,写写诗来表达我们的心情,也会去读一些青春文学的作品,那或许也是一种孤独心境下的自我满足。

不管何时,学会与自己对话,那时候的你将不会孤独,生活才更圆满。

语言孤独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听。

我们开始不愿意交谈,快速进步的通讯时代,仍然照顾不到我们内心的孤独感。

有一种语言的孤独,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或许与我们想要传达的情感不曾一致,那我们是否思考过,不管是夫妻之间、亲人之间,当我们交流不顺畅的时候,是否我们的语言对方听不懂?我们使用了怎样的语言?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总是过于看重事情最后的对与错,对于事情中间的环节我们常常忽略。我们不太把一些讲话的机会给别人,话没说完总是被打断。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希望我们更多的是听他说完。

当我们随着各种新闻媒体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只是习惯不断的发言,而我们忘记了聆听。

革命孤独

我们需要走出这个群体的人,需要社会心灵的思考者。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正是需要这样的孤独者来审视这个世界。

我们的鲁迅,他一生都是一个孤独者,他不愿意当什么所谓的领袖,他需要的是独立思考,他要不断走出世人的世界,他害怕被卷入群体,他维持着他的孤独感,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必须不断出走。

正如他所言,国人只有“合群爱国的自大”没有“个人的自大”。少了一种特立独行。

革命者是对自己的革命所想要颠覆的并不是外在的体制,而是自己内心的道德不安感。我们曾经在历史上所看到的一些所谓“失败者”,他们都是不断的与自己内心的道德感在做着挣扎。他们在坚持,他们是在用生命去演绎,更多的是最终以一种生命高贵的形式来展示。他们只是想革除掉脑中那部分腐败的部分。

我读《孤独六讲》

孤独并非寂寞,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珍惜你独处的时间,那是你与自己对话的最好时间。

暴力孤独

当每一张嘴巴都讲同样的话时,这样的力量足以把金子熔化,力量是如此巨大!而我们曾经也或许都参与其中。

老舍笔下的祥子,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最后人又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在那文化之城,还是变成了走兽。迷迷糊糊的在众人的口声中不断的坠了下去。

我想我们需要开始来审视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使用过语言暴力,对人的冷漠,对人的一种无视,甚至一种无形的集体攻击都是一种暴力,又或者我们往往借着一种情感的形式使用着暴力。

我们更应该多一层思考。

思维孤独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争辩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不听别人的辩论过程,大家的思维就是,你不接受我的结论就变成我的敌人,总是强调一种对立,而忽略了思辨的过程。

作家梁晓声曾经说过,当有一天在进行辩论时,希望从我们国民口中讲出这样的话:“对方刚才的观点,我觉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希望我们的国民能够注重思辨的过程,任何一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必须有产生对立的声音互动,我们需要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伦理孤独

孤独的同义词是走出来,从一种所谓的规范中走出来,需要有一种对自我内心的真实。

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受了限制,我们往往因为一种规范而丢失了自我,我们一直围绕着的是别人,从来没有给自己一点点的空间。古代女人的贞节牌坊,她们往往守着的是一种规范,这种伦理对于她们而言就是一种牢笼,她们失去了一个寻找自我的机会。

正如书中所谈到,我们总是从两极去看待问题,我们少了一种辩证,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我读《孤独六讲》

好的作品就是提供一种“触怒” ,让每个人都有所思考。这本书就是这样。

关于孤独,我想说。

我们孤独但不渴望摆脱孤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