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读书笔记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娜娜的树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美]雷夫•艾斯奎斯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介绍经验与技巧的书,“我是如何做的”,理论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较少。这体现出雷夫是个实干型的教师。只是不知是否翻译的原因,有些字句段落读起来不太通顺。

一些摘录(有删减)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道德发展六阶段
“这6个阶段描绘出美丽的路线图”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但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师。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的工时本来就长得过分,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
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错的。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么可笑吗?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行为界线和期待。知道规则、接受规则,而且愿意身体力行。如果班上的同学是从第四阶段来思考的,那就已经比大部分的小孩好太多了。你大可以主张这些好的目的足以让手段合理化,但如果我们要孩子接受有意义的教育,我们真的想要罗伯特只因为“第二十七条规则”说他应该这么做就这么做吗?
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受规则限制。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师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承认,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杀死一只知更鸟》很多学生将这个忠告牢记在心,很快地,我班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善解人意,因为有阿坦克斯•芬奇作为他们的向导。我发现有句俗话所言不假: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灵魂中。因为我不能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于是我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例如,书籍,约翰•诺斯的《独自和解》、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电影,《正午》、《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这些例子,我奋力和……频道,以及这些频道视为理所当然的矫情卖弄、辱骂攻击,以及“世界唯我独尊”式思考搏斗。我试着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看到不同的观点。
我的思考:
1、这六个阶段提供了一个指引,你希望学生(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他/她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更高的层次是什么,通过这个指引能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两个七班,特别是荔湾七班,我似乎都停留在第一阶段(很泄气)。我通过大吼大叫令学生惧怕我,从而希望他们循规蹈矩,表现得更好。我现在依然会做这样的梦:我一人在学生面前说教说教说教,我很生气,很着急,但是没有人在意我,没有人听我的“管教”。我在干嘛?我为什么着急?为什么生气?因为我觉得自己付出了,真心实意地付出,为他们的进步欣喜,但更多地是不满他们的懒惰、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与我所期望的班集体氛围,我所希望达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不符。我在梦中撕裂着喉咙,但没有发出声音,没有一个字能从喉咙中蹦出来。我大叫,我跳脚,我就像是小丑。这个,就是“失败”的教育经验留下的深刻烙印。我不愿意去回想每个细节,但失败的过去永远在那里,提醒着我该更为清醒地面对师生关系,学生世界。将他们作为真实的有血有肉存在的成长着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脾性、爱好,人际处理方式,我可以做的是引导他们“看到不同的观点”。但如《申辩式思维》所说,人的价值观是不可“辩”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一次或几次的聊天可以影响到学生。我该明白自己的能力界限,进而调整自己的期望。

另外一些摘录:
“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般的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
——看来以后我发现这样的孩子除了反省自己的课堂质量以外,我还会先跟他/她说一句“你很喜欢看书哦,这是好事”,然后才开始进行思想教育_

乐于阅读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想范围的思考能力。他们会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并且把它当作做决定时的参考。
——其实我就是这样开始认识世界的。只是我的启蒙老师是琼瑶阿姨~~引路人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在一个课程中强调“测验分数就代表自己”的年代,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去让孩子们指导测验分数不过是他们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人格品行才是教育的本质。
——雷夫口中的美国教育也应试~但从他的教学设计来看,比较灵活(可能班里人数不多?)很多个性化的教学,而且似乎内容没有限定得那么死。但他也会提到学校有硬性的规定,他的建议是“顺势而为”,没必要去得罪上级教育领导_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
有些老师非常可悲,甚至会阻止班上学生去上额外的艺术和音乐课。我称这些人为“哥白尼老师”,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太阳系的中心!怎会有人如此傲慢地以为自己是唯一能和孩子分享有价值事物的人?真是太可怕了。
——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劝告

雷夫最重要的成功秘诀在开篇:
我发现,自己其实可以无视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那些狗屁倒灶事,只需要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们进步。或许不一定做得很好,但起码我努力过了。我告诉自己,如果我这么在乎教学,在乎到连自己的头发着火都没发现的话,那么我的方向就走对了。从那以后,我决心要用“头发着了火似的”态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或许教育界多的是不懂装懂的人,这种人教过几年书、打出几个响亮的口号、建立专属网站,然后到处巡回演讲。也或许这个快餐型社会总认为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我希望读者们明白,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在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成功无捷径。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不可能投入这么多的心力和精力。可以思考的是,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传递给学生。是这样吗?我准备好了吗?

其他有启发性的拍照到有道云保存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