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会说心里话 - 草稿
2018-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强媛媛
记得上心理课的时候,曾有老师说过:处理情绪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
~以身体为出口,生病
~以行为为出口,踢门、打狗、吼孩子...
~以语言为出口,骂人、吐槽、找闺蜜倾诉,唠嗑...
~以象形文字为出口,书写、绘画...

小孩子往往处理情绪的级别比较低。例如哭闹,生病,啃手指等,这是低年龄阶段自己能做的处理,如有引导相信孩子会处理得更好。
曾记得一天中午,有个4岁多的孩子,腹痛哭泣。当我一边按压一边询问她哪里疼痛时,我感受到她的每句回答都有屏住一部分气流。
判断她胃部可能有胀气。联想到她可能有不能消化的情绪。
我疏导她:我们吃的食物,会进入胃肠道,就像一个管子。有时候食物太硬,经过管子会摩擦疼,产生胀气也会疼...她点点头。我问她想不想拉臭,她说不想。
我给她揉了揉,告诉她疼了可以哈一口气。她哈了一口气,我问她舒服吗?她点点头。
揉了一会儿,不疼了。把她送回到教室,再次问她是否想拉臭,她说不想。
过了一会儿我去教室看她,她说还有些疼。她还告诉我中间疼得时候,她有哈气照顾自己。她学的很快。家长放学接走她的时候,望着她的背影,我想到了“隐忍”两个字。不知道她在承受着什么,蛮让人心疼的。

幼儿园是孩子生病集中的时间。尤其是第一年。第一次离开家,面对分离焦虑,适应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能释怀的时候。发烧,嗓子发炎,上吐下泻极为常见。找出焦虑的原因,共情它。引导帮助孩子做情绪管理。把身体出口转化为更为高级的行为乃至语言或象形文字,孩子会更为轻松些。
身心健康,从来都是“身”“心”不分家的。敏感于身体发出的信号,照顾好它,给情绪更多的出口,给自己更多的选择。家长如果能做到更高的情绪管理,也是孩子处理情绪的“身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