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一场聪明人的盛宴

2022-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笑作春风

01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晋文公和秦穆公两个大国领袖,合起伙来攻打郑国。

出师必有名:一、郑曾经无礼于晋;二、郑三心二意,一会和晋好,一会又和楚好。

郑无礼于晋文公,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时,晋文公叫重耳,只有一个身份,是逃亡在外的公子。

重耳有一个昏聩的老爹晋献公,被美女骊姬蒙蔽了双眼,要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太子被陷害,绝望于天地之间没有立足之地,上吊自杀了。

重耳深惧骨肉残杀,越墙而逃。

重耳这一逃,就是19年。

在浪迹各国的旅途中,他遍尝人间悲辛。其中路过郑国时,郑大夫叔瞻慧眼识英才,对郑文公说:“此人必成大事。你要么好好对他,要么杀了他。”郑文公不理睬:“逃亡的公子多了,怎可能去礼遇他呢?”

当然,也有识人的国君,比如秦穆公。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妻,又亲自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这是患难中的铁感情,然而人性是复杂的,这份感情能不能经住利益的考验呢?先画个问号。

再说郑国被挨打的第二个理由:三心二意。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发动了一场战争。郑国站在了楚国这一边,没想到,晋国赢了;郑国感到不妙,立刻派人出使晋国,和晋国和好。

这是不是有点像《伊索寓言》中蝙蝠的故事?

鸟兽之间发动了战争,蝙蝠盘算着:“当鸟好呢,还是当兽好?”看到鸟快胜利了,他站到鸟类一边表忠诚;看到兽类胜利了,他又赶紧调转方向,向兽类屈膝。

没有底线,三心二意的人,总是得不到尊重的,就像投降了的郑国,依然无法平息晋国的怒气。

于是,一场战争一触即发。

02

主角烛之武终于出场了。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该是气宇轩昂地向我们走来吧?

没有!

他老了,过了古稀之年,70多岁的他白发苍苍,身子佝偻,步履蹒跚。

他是三朝老臣,在过去的多年中,担任养马的长官,《西游记》中称之为“弼马温”。

他也没有大名,“烛”代表地方;“之”没有意思;“武”是名。如同《三少爷的剑》中,燕地在家中排行十三的人,就叫“燕十三”。

佚(yi)之狐推荐了他。他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有识人之明,有锐利的洞见,这是佚之狐的高明之处。

然而,据说郑伯首选做说客的人是佚之狐。把危险退给他人,把好名留给自己,也不辜负“一只狐”的名字!

烛之武起初没有答应,他长叹道:“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干不了什么事了——”一个人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最年轻的时候在养马,回想起来,安能不凄凉,不伤感?这是从古到今多少有识之士的孤独!

郑伯不愧是一个有风范的君王,面对烛之武的推辞,他诚挚地道歉:“我没能早一点用您,是我的错啊!但是,现在国家灭亡,对您也是不利的。”

前半句,动之以情;后半句,晓之以理。烛之武“许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无论到了什么年龄,都是把个人恩怨放一边,把国家利益放第一。

03

是夜,风急天黑,一个老人,须发俱白,被一根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送。

他脚步蹒跚,偷移到秦国军中,面见秦伯。

接下来,他说了五句话: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译:你们两个大佬联手打我们,我们完了!

——这是示弱。面对这样的一个老人,面对这样的一种姿态,强大的秦穆公太有优越感了。

此谓“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郑国亡了,只对晋国有利,晋国牛了,秦国是不是弱了?

版图

——这是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利益问题。烛之武深悟人性:天下之事,以利合者,必以利离。

此谓人情练达,明晰人性!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放了郑国,郑国从了你!

——这是以利诱惑。以郑国朝三暮四的作风,从不从很难说,但是先把馅饼放在了秦穆公的面前。

此谓投其所好,画饼充饥!

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晋国忘恩负义,是卑鄙小人!

——这是挑拨。秦君啊秦君,看看你交的朋友,是不是背叛过你?背叛过你的人还能合作吗?事实上,背叛秦国的根本不是晋文公,可是,那又如何呢?烛之武就是要拿这个说事。

此谓挑拨离间,摧毁同盟!

5.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晋国野心极大,一旦霸占郑国,必将攻打秦国。您要好好考虑啊。

——这是在预测郑国被占后的可能,也是秦穆公最担心发生的事,烛之武说到他心坎里去了,想一想,那是多么可怕的未来啊。

此谓釜底抽薪,一刀封喉!

秦伯听烛之武这么说完,“悦”!很开心,表明烛之武说到秦伯心坎上了,夜半,他和烛之武灯下相谈甚欢,结下同盟。不仅转身极其迅速,而且落井下石,留下军队帮助郑国戍守。

估计晋文公得知自己的好朋友秦穆公如此作为,会气得吐血,老兄,这也太不厚道了吧?一起来攻打郑国,中途变卦不说,要撤你就撤,我自个也打得过郑,你咋又反过来帮助郑了呢?

这个结果对“秦晋之好”是极大的讽刺。

04

晋文公吐血了吗?

没有,但是他的手下子犯忍不住了,怒发冲冠,找到老大:这秦国也太欺人太甚了吧?咱灭了他!

晋文公踱着脚步,心平气和地说:

“不可以。秦国帮过咱,没有秦穆公,就没有咱晋国的今天,打他,不仁义;失去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不智慧;现在如此混乱,去攻打人家联合起的军队,不会赢。”

是不是要为晋文公击掌叫好!这段话说得层层分明,滴水不漏。很明显,和秦国闹翻,对时局不利,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从利益考虑,然而,还能披着仁义的外衣,冠冕堂皇地说出这番道理,这也是19年的流亡人生赐予的智慧吧?

学会隐忍,不被情绪左右,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要不,晋文公怎能位列春秋五霸的行列呢?

一篇短文,鲜明地塑造了这么多生动的形象,此谓《左传》之魅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