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上班这点事儿程序员

发提成还是固定工资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18人  HRwangmian

有一次,一同事跳到了阿里,做销售的,在公司薪水是1W+5%的提成,阿里开的30W年薪。

他在公司手里负责的项目体量有500W,阿里30W的背后,背的是2000W的业绩,到手多少钱,与考核相关。

老板不解,按理说在我这完成项目,就能拿37W,再做项目还能再拿,上不封顶呀,去阿里只能拿到30W,还有业绩压力,为什么要跳槽?

于是去问,同事答:“我觉得在这儿拿提成,拿得再多,也是我该拿的,但在这里我被认可的价值是12W(月薪1W),而在阿里拿年薪,我被认可的价值是30W,给我这个钱,我就有责任去完成2000W,动力很不一样。”

老板大惊,火速下命令:人力资源部要改革公司的薪酬结构,改成阿里那样,年薪制+考核,让有能力的人进得来、留得住、有动力。

而我的第一反应是:拜托,那可是阿里啊!你让他30W跳去个小公司试试,不一定干呢!

回头想想,自己冒出来的第一直觉,可能有些道理,但想得太简单了(压根儿没好好思考),至少,解决不了要不要改薪酬模式的问题。

薪酬问题的本质是激励问题。

薪酬总量

这两种薪酬方式有什么区别?

我司:月薪1W+5%提成

阿里:年薪30W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确定性,就是说,到手的真金白银到底几两。

薪酬总量永远是激励第一要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薪酬设计看上去总量很大“上不封顶”,却未敌一个固定薪酬的激励效果,最大的可能是:看上去“上不封顶”,实际上拿到手比较困难,甚至不太可能。于是,理性地权衡,选那个“确定能拿到的(而且持续)”。

这可能是平台的原因,也可能是个人的原因。

问两个问题:

如果给他30W,他会留下来吗?很可能不会,因为30W是他的新的心理锚点,高于这个价,才能再次起到激励作用。

多少钱愿意留下来呢?比如50W,那这中间的20W就是他的心理成本,也是于他而言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平台差距。比如产品好不好卖,资源支不支持,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自我成长等多方位的考虑。

薪酬结构

确定性的另一面是“成本”,就是说,风险在谁手上。

按照风险排序,薪酬结构可以粗略这样划分:

外包模式,代表着我只背一小部分风险,拿一小部分收益,固定模式,代表着我要背大部分风险,相应的除了固定酬劳支出之外的全部剩余价值,都归我享有。处于中间的分成模式,不管是以提成、奖金等五花八门的薪酬方式出现,它的本质都是“风险分摊”问题,设计得好,会有强激励效果,设计得不好,就会因预期不平衡而崩掉。

所以说,结构不分好坏,关键是衡量公司本身和员工的资源,双方进行的关于风险分摊和收益预期的协商。

责任心

“阿里给我30W年薪,我觉得就有责任完成2000W业绩”,有责任这仨字说出来,简直就是所有老板梦寐以求的。

但它是固定薪制的薪酬结构带来的吗?我想不是。

第一个会影响责任心的,还是薪酬总量,前面有个诱惑,我就往前跑。

第二个会影响责任心的,是考核淘汰机制,后面有狗追,追上就GG了,诱惑也拿不到了,我就拼命往前跑。

第三个会影响责任心的,根据管理学上著名的“工作特性理论”研究(见下图),对工作“责任心”的感知,是由工作“自主性”带来的。自主自主,就是自己做主,人的心理上,自己做的决策往往下意识会对它更负责,就像那句“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而工作自主性,现实里和管理权限、平台资源支持等密切相关。

要不要改薪酬模式

从分成模式改成固定模式,风险会由员工转移到公司,固定成本会增加,如果公司有平台效应,也就是说,能有持续的单子,且有能力完成,固定模式比分成模式更能给公司带来收益。相反,若市场订单或交付结果更依赖员工的资源和能力,分成模式就更理想,一是因为固定成本压力小,二是把高收益让出去,能吸引有资源和能力,愿意到你平台上变现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公司随着越做越大,会重视沉淀客户资源,很多大公司都采用固定薪制,不依赖个人,员工到平台上做好服务和支持就够了。

发挥固定模式的作用还有个前提,即要有配套的考核淘汰机制。给钱的同时提要求,达不到就会失去,人才会格外地珍惜,否则,固定薪制就会变成大锅饭,搭便车,劣币驱逐良币。考核淘汰机制也有前提,比如任务要明确、饱和,工作质量可以被监督并进行正确评估等等。如果市场订单确定性不明朗,高度依赖个人,可以想象目标实时在变,过程难以监控,考核无从谈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