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习共同体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学习体会
6月6日晚上,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于莉莉研究员与我们分享了《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听后又看了几遍回顾才稍稍弄清楚。
一、什么是“学习共同体”?于老师给大家介绍的是日本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个国家都进行了一轮新的教学改革,包括我国在内,各个国家的教学改革呈现出四个特征:
1、各国的教育都在寻求应对21世纪的知识型社会。当时的主要社会背景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各国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口急剧下降,与此相对具备高度专业知识、技能的知识型、信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学校就要作出一个切实的改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探究,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2、进入21世纪后,各国教育都朝着多文化、共生社会方向发展。伴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壁垒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地区出现区域化经济组织,比如欧盟、亚洲地区经济组织。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这给我们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3、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都明显出现一个贫富差距,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高质量的学习,这给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就是在这么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既要追求教育质量,又要追求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
4、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以下变化:
(1)课程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基本上是程序性课程,现在是以课题型课程为主。程序性课程像“走台阶”一步一步向上发展,而现在教材单元以目标、达成、评价这样的模式构成,像“爬山”我们要到达山顶,爬山的路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实践,采取不同方式到达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课程追求的是学生的经验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性。程序性课程下的学习过程相对是一个单向型、面稍微窄一些的,而课题型课程下的学习过程比较复合型、多样性。
(2)课堂的改变。进入21世纪,我们的课堂也发生了改变。根据我们走访过的国家的一些学校发现,课堂实现了一个同步教学向协同学习的转型,同步教学我们很熟悉,以黑板、讲台为中心,每个小朋友排排坐,面向黑板,接受老师的讲解、说明、提问这么一个方式。现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大部分地区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比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围坐在老师周围进行学习,到了高学段就以四人为单位,分组学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的学校课堂都发生了这样的转换,佐藤学教授把这种在大家没有感知时,就发生的转变称为“静悄悄的革命”。
(3)进入21世纪后,学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通过教育改革,学校既保持发展公共教育、公共领域的特征,又要求发挥出作为地区发展共同体、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这样一个功能。现在的学校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成为老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同时学校也担负着地域发展共同体、文化中心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学校首先是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能够成长为教育专家互相学习、成长的场所,能够实现很好的家校合作,学校、家长、市民一起合作进行学校改革,在这个基础上大家都能够获得成长的场所。学习共同体学校要实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高品质学习的公共使命。
二、学习共同体学校的三个核心理念: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
公共性:学校是一个公共空间,它需要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但现实中老师很不愿意把自己的课堂开放,这样的话我们无法向其他老师学习。开放课堂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所有学科老师都来互相观摩课的话,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就好更充分、更完整。
民主性:在教师中,民主性会被忽略掉。佐藤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一个350人的学校中,一年中有多少学生会出现在老师的谈话中?经过调查发现大概是1/10,这些往往是问题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或者是有某项特长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
卓越性:它并不意味着我和其他人相比意义上的优秀,我们时常以成绩来衡量,现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衡量的标准变得多样化。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追求的并不是学生生生间的对比,而是学生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的这样一个优越性。
那么实践当中怎么构建学习共同体,我们的课堂如何建构呢?我们采取了小组学习的模式,从形态上来讲,小学一、二年级采取“凹”字形设计,小朋友两个人一小组成对学习,三年级以上四个人一小组协同学习。
构建协同学习的三要素:基于学科本质展开学习、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老师要给学生设计挑战性课题。构建协同学习的三要素中非常重要的挑战性课题,必须基于学科本质、了解学生学情,更重要的能够基于相互倾听的关系,基于学生的协同合作、不断探究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展。
“协同学习”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新发展区理论和杜威的沟通理论,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从已知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旅程,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的过程,他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认知性实践,而是社会性实践,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会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是一个自我不断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这种学习实践是一个存在性的实践。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要注意的问题:
北师大教学教育研究中心有13所项目校,这些学校都采用协同学习的授课形态组织,涉及到分组时要注意:1、以4人为单位,男女搭配,无法分成4人小组,就分成3人小组,超过4人小组,在小组学习时总会有学生被排除在外。2、分组时初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适应以后可以用抽签的方式,不然会导致学生在小组谈话的构造、学习形态受到限制,还可以适当变换小组成员。
在构建协同学习或者学习共同体时,工作的核心在老师的专业性上。如何让所有的老师实现专业提升?老师的成长分两方面:工匠式学习和专家式的学习。工匠式的学习就是师徒制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会寻求一个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让我们很崇尚的老师,会以他为模型,不断去观摩学习。专家式的学习,要求老师具有知性的判断,要有高度完善的理论基础。这时课例研究就非常重要,课例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并不是简单教研的方式,一节课好还是不好,不是这种评价式,观课时要观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以学生的视角来切入,比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阻碍,在哪个地方学习可能会出现,基于课例的记录和老师们探索,使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在他内心被重新建构,把它外显出来。
于老师还通过几张照片告诉我们,在开始的小组学习中有一些小朋友无法融入进去,但在小伙伴们的关爱、帮助下,最后还是能够融入到小组学习当中。
最后吴虹校长还请于老师给我们解读了佐藤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中的金句。
听完这节课,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听说。今后,一定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改变课堂、改变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多培养一些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