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对话杜孝民| 传承与溯回
杜孝民·问
互联网给这个村子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名垂青史,还是千古罪人?
档案背景
2014年11月22日。
这一天应该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记上一笔。
腾讯联合中移动和中兴公司宣布移动互联网在铜关和黑洞两个侗族村子开通。这可能是中国穷乡僻壤的首个“移动互联网村”,也是腾讯的创世纪。
腾讯公司兴建的“文化长廊”在一片黑暗中闪闪发光,像浮在天上的神殿一样。山村隐绰在迷雾细雨中,水声潺潺。河边的木头新客房寒气逼人,要穿上毛衣才能入睡。
◈ 侗族大歌
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侗族村寨,她没有因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地坪花桥”而闻名,也没有因“中国第一侗寨”雄壮辉煌的鼓楼群而扬名。但是,她却以歌声悠扬婉转、清脆悦耳的侗族大歌为周边侗寨所熟知。
△ 侗族大歌表演
◈生态博物馆
腾讯通过微信,将各路“先知”和“士师”被请了来。一位知名建筑师为博物馆作了规划(杜孝民)。这是以“侗族大歌”命名的生态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座侗族大歌馆。它不仅拥有宏伟庄严的外观和满满的展品,也将保护对象扩大至文化遗产。
△ 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宫殿、庙宇、城堡、宅院、高楼等多种建筑类型相继出现,进而满足了人类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但是,时至今日,在这个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被取代、被开发已成为一种 fashion 的时代浪潮。乡土文化却在一步步的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经历过历史变迁的传统慢慢苏醒过来。
让我们顺着时空的脉络
在溯回中慢慢清醒
在溯回的中传承
寻找最初的本真
---
新疆第五小学
---
【人本为重】
在新疆有一所这样的小学,它摆脱过于粗放的常规性思维,更接近孩子现实状况的划分方法;它的建筑空间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所学校像一颗大树般,所有的枝条和枝干都通向树干。我们将各个年级的活动串联在一起,让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交流,相互影响。
◈ 成长的空间
一年级的孩子给他的空间会更接近幼儿园的空间,组团式的,更适合他们孩子之间共同交流的空间形式,越向高年级越向含蓄发展,但是在中高年级过渡的时候会给他活动空间,交往空间,所以定义它叫成长的空间。能让低年级的学生跟高年级的学生去模仿,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育。
【溯回本真】
▲ 新疆第五小学正门因为本项目为学校建筑,所以南向普通教室要满足冬至日2小时的日照标准,又因为是小学建筑,所以在配置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的同时,还要为不同年级的同学创造不同的乐趣点。
◈ 生态景观
采取适用的节能技术,提升建筑节能标准。采用环保材料,建筑绿色的学校。学校内布置大片公共绿地,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公共景观系统。充分考虑人文需求,收放有序。
在以观赏为主的公共景观中,合理搭配植物,形成生态群落。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降低养护成本。采用透水型铺装,回收地表水,节约水资源。
这所小学的建筑实质上是一种节约资源、回归自然的绿色建筑。而一个城市要有活力、魅力,那么绿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乡土建筑结合;在其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之上,所打造的一种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建筑。
【远思】
当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便不由自主的思考着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爱国情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然,还有一部分自己的利益。
◈ 发展与破坏
美食和建筑,都是被物化了的故乡记忆。然而,当美食被快餐取代,故乡的建筑被统一的钢筋水泥代替。所有的一切记忆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这到底是一种退步还是进步?
社会将建筑师摆在一个这样的位置,我们难得有时间来思考,考虑一些本质的东西。建筑的高密度时代已不可取,东施效颦、追求炫酷是对资源和生态的破坏。中国的传统万不可抛弃,我们一定要对文化负责。
纵观中国历史,“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几千年来大浪淘沙,证明了它们经典,如今时代呼吁,它们顺应潮流。我们把这些那来做建筑,那就是绿色建筑。
◈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绿色建筑本身的性质能够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 CO2 污染,以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写在最后
一个民族的复兴便是传承与溯回的放持。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着它的命运,而建筑却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
何镜堂教授说过:“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因此,建筑文化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如何传承历史进行思考。建筑设计,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我们的建筑才有生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