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生活中,应该如何应对那随时出现的“恶意”!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23人  只出精品的马克

一个19岁,鲜活的生命,在围观人群的嬉骂、嘲笑声中,生无可恋的纵身一跃,带着无尽的憎恨,离开了这个在她眼中如同地狱般的世界。这就是“恶意”所拥有的巨大毁灭之力。

据我所知,这样可怕、残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在我看来,其发生的根源应该是零星的“恶意”所引发的“羊群效应”。日本的一个心理学小组做过一个实验:首先让一个测试人员站在人行道上,假装冲着天空指指点点,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时路过的行人,虽然大都注意到了测试员奇怪的举动,但只是看了两眼之后就匆匆赶路了。而当实验小组把测试人数增加到两人时,行人停留、观察的时间开始变长,但当他们发现测试员所指方向没有什么异常之后,也随即离开了。直到测试人员增加到三人,大概几分钟后,人行道上就聚集了几十人,他们也全都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似乎确实在测试人员所指的位置发现了什么。实验小组隐藏的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令人惊讶的全过程。基于以上实验和理论,我始终相信,在这次跳楼事件中,一定是楼下围观的人群中某个或者某些品行恶劣的个体率先释放出“恶意”的行为,从而影响到了其它众多的人,并最终引发了负向的羊群效应,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那么对于这些随时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恶意”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羊群效应”,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作为一个资深的北漂儿和职场人士的我,将通过亲身经历的两个真实事件,尝试着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早高峰,拥挤不堪的地铁上,一个二十多岁,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被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挤到了,随即破口大骂。大爷气不过就顶了两句,可是话音未落,就遭到了年轻人疯狂的拳击,虽然很快被众人拉开,但年轻人嘴里还是不干不净、脏话连篇,依旧作势冲向老人。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孩儿,横眉怒目,挺身而出站在了老人和年轻男子中间,大声斥责道:“这么大年纪了也下的去手?多大愁啊?不就是挤个地铁嘛?”话音未落,她又马上朝向一位在老人附近座位上坐着的小伙子,语气温婉而又坚定的说道:“来,你给这位老人家让个座儿,谢谢!”一瞬间,一个本来正在制造极大负能量的恶劣事件,就被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姑娘轻易化解了,车厢里本来弥漫的戾气和怨气也一下子被温暖而感动的气氛所替代。我相信,目睹这一切的乘客中,不止我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这位女生身上所散发出的超级强大的,正能量的气场。

我所从事的是压力山大,竞争激烈的销售工作。毫无疑问,这样的工作环境极易发生矛盾、冲突,产生恶意的机会也就尤其多。在我其中一份工作中,曾遇到一个脾气暴躁、很有个性,但业务能力很强的同事。而我们当时的团队LEADER却总是能够通过他那招牌式的微笑和耐心、细致的沟通,轻松的化解这位同事的臭脾气和无礼的举动。在一次私下聊天中,这位同事当着众人感慨道:“我这辈子服的人不多,辉哥就是一个!”。离开那个公司很多年了,我和当时团队的那几个同事以及辉哥依然亲密如兄弟。

“二八定律”这个概念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这里,我想大胆的提出一个暂且称之为“二六二定律”的概念。例如,我写的《销售笔记之:三类人》这篇文章旨在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一个团队中产生杰出正向效应的人和产生突出负向效应的人往往都占少数,而余下的大部分人则是思想不够坚定,容易被影响的人。那么,管理层对于正向人和负向人的态度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公司氛围是偏向于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亦是如此。前不久,看到一位英雄的女教师牺牲自己勇救学生的新闻,很多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可是当我们看到“女生因围观人嘲笑、起哄而跳楼”之后,很多人又开始彻底否定人性。我们须明白,在这个世界中,恶意一直存在,善意也从未远去,善与恶的较量每天都在上演。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从的,理性且懂得独立思考的善良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