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姜到蘩漪在不伦之恋中的表现 ,折射出儒家文化的意义
前两天分析了《雷雨》中蘩漪的形象,我们知道她爱上了自己的继子周萍,并疯狂阻挠周萍离开家,最后导致自己的亲儿子周冲触电而亡,继子周萍开枪自杀。一个为爱错乱的女人直接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而今天要写的宣姜,和蘩漪隔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却有着相似的经历——为了报复继子搭上了亲身儿子的性命。不过宣姜的疯狂,不只是造成几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使整个卫国开始陷入混乱。刘向评价说:“(卫)五世不宁,乱由姜起。”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先说宣姜这个称谓吧,这不是她的名字,古代女子能留名青史的很少,何况宣姜在各种史料中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姜”是齐国的姓,齐国多美女,王族中漂亮的女孩子太多了,大都做了各诸侯国的夫人。
《诗经·硕人》写到: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这首诗女主人公庄姜就是齐国的美女,她的两个姐姐分别嫁到了邢国和谭国,“庄姜”是嫁给了“卫庄公”,所以她就被称为“庄姜”了;同样,宣姜嫁给了卫宣公,所以就被称作“宣姜”。
这个卫宣公名晋,是卫庄公的儿子,上一篇介绍州吁杀了卫桓公,大臣石碏赶走州吁迎回来在邢国做人质的公子晋做了国君,就是这个卫宣公。
其实宣姜原本是要嫁卫宣公的儿子——太子伋的,可是遇到了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嫁过去才知道原本的丈夫,16岁的太子伋,也叫卫急子,被卫宣公派遣出国了,而和宣姜入洞房的竟然是卫宣公本人。
这剧情反正的让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目瞪口呆。原来这个卫宣公年轻时就荒唐,他娶了他爹的小妾夷姜做了夫人,生下了卫急子。现在又看上了儿媳妇,这次第怎一个“乱”字了得!
关于这一段历史有记载: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
这是《史记·卫康叔列传》的记载,同样的记载还见于刘向的《列女传》之“孽嬖传”,刘向的《列女传》是根据品行给人分类列传的,像前面提到的庄姜就归入“母仪传”;而同样是齐国美女,齐僖公的长女宣姜单单是被嫁错也不会归为“孽嬖”,因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太狗血了。
宣姜嫁给卫宣公后先后生下了公子寿及公子朔。夷姜死了之后,宣姜想废掉太子伋,立自己的儿子寿为太子。
至于宣姜为什么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一定有母亲的私心,但据说其中也有隐情。那就是宣姜后来于卫急子相见后产生了感情。
想想也是,本来是自己的丈夫,现在却变成了继子,这么尴尬的事情怎么化解?干脆两个年龄相当的人相爱算了,可是这个卫急子爱了又退了。不敢和他父亲摊牌,只好躲起来。宣姜由爱生恨,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卫急子。宣姜的心理历史没有记载,但我私下揣度一定与蘩漪的心理变化过程极为相似。
于是宣姜持续多年不断在卫宣公耳边吹风,这个卫宣公也一直觉得自己抢了儿子的媳妇有点不妥,害怕儿子报复,觉得自己应该先下手为先。于是宣姜、卫宣公以及他们的二儿子公子朔密谋要害死急子。
卫宣公先派急子去齐国,宣姜悄悄安排杀手等在边界准备杀掉急子,并约定“有四马白旄至者,必要杀之。”
这消息让她的大儿子公子寿听说了,公子寿跑去告诉太子说:“你快避一避吧,我们的父亲要杀你!”可是急子就是不跑,还说父命不可违之类都话。公子寿料定哥哥一定会前往齐国,于是把急子灌醉了,偷偷拿走了他的旄自己代替急子前往。等在边界的杀手按照约定杀死了手持白旄的人。
急子酒醒赶到时,公子寿已经被杀死,急子痛心公子寿为自己而死,于是对杀手们说:“你们要杀的人是我呀,我弟弟有什么罪,你们还是杀掉我吧。”这个杀手也实在,把公子急也杀了。
宣姜的悲痛,历史没有记载,不过她一定没有像蘩漪那样发疯。因为《左传》记载她的二儿子公子朔后来继承了王位,就是卫惠公。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左传》
注意这个“烝”字,这个字本意是指火气上行,引申义是指古代冬天祭祀;也指娶父亲的妻妾及兄长的妻妾。这段话就是说宣姜的娘家人做主又让昭伯娶了宣姜,而昭伯是卫宣公的庶长子。
昭伯显然不愿意,可是被强迫娶了自己的后母,还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两个男孩做了国君,两个女孩做了其他国家的国君夫人。到此为止我们不得不佩服宣姜经历的匪夷所思。
比较宣姜与蘩漪的经历,都是不伦之恋,都是报复继子搭上了亲生儿子的性命,但蘩漪最后疯了,而宣姜继续嫁人,将乱伦进行到底,这说到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
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谈到:
春秋时贵族男女非礼奸淫的事多到不可上计,有嫂子私通小叔的,有哥哥奸淫弟妇的,有君妻私通臣下的,有君主奸淫弟妇的,甚至有子通庶母,父夺儿媳,祖母通孙儿,朋友互换妻子等令人咋舌的事发生。
就是这个卫国,后来出了一个南子,私生活同样比较混乱。孔子五十多岁周游列国,特别想游说当时的卫灵公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
可是和卫灵公一起出行时国君和南子的车马在最前面,太监的其次,孔子的车走在后面。孔子于是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后人往往不顾这个语境对这句话断章取义。
“好德”是孔子不遗余力推行的,并且身体力行。孔子也与这个南子见过面,出来弟子就不高兴了。《论语》有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可见孔老先生也是很可爱的,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向他的弟子赌咒发誓。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虽然在当时处处碰壁,但他不灰心,收了徒弟接着传播自己的思想,后来儒家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人为人处事的重要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几经演变很多已经不是孔老夫子的原意了,也由此产生了类似“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思想。儒家的经典《礼记》中写:“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儒家是主张人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的。
人有欲望但更要懂得克制,人类文明的进程其实就是一步步规范个体行为的过程,如春秋时期不仅两性关系混乱,而且道德底线太低。“春秋无义战”国与国之间动不动打一仗,全然不顾劳民伤财。
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经历过多次浩劫,但其精华依然指导着人们的言行,让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具有秩序感。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理想主义把追求道德的完美作为首要目标,“止于至善”是德性修养的最终结果。这个目标虽然高但追求它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两千多年前的宣姜为了报复可以买凶杀继子,搭上亲儿子的命依然可以再嫁,再与他人生育儿女,感觉不到受到什么道德的谴责。
在儒家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后的蘩漪,十几岁被迫嫁给大自己二十岁的周朴园,而周朴园要不不在家,在家就抱着一个别的女人的照片作缅怀状,这样的情况下爱上了小她几岁的继子,最后饱受煎熬而发疯。
我不是说发疯有理或者应该发疯,而是想说正是儒家思想建立起来的秩序感让人有了“羞恶之心”,让中华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从宣姜到蘩漪在不伦之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功不可没。
希望儒家思想的精华能被我们这个时代吸收,继续指导我们的言行。只有在一个秩序感强,文明程度高的国家生活,我们才能获得精神的相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