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3--反向形成中的“溺爱”》

2023-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涓涓细流_7589

董伟娟坚持分享2280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22(2023.12.2星期六)

    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是指把别人或社会不能接受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它们的反面,使之成为可接受的。(炫耀什么缺什么)(语言表达的失衡也特别多,内心平和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中正的)

        它是自我作为抵御本我的一种永久保护而采纳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冲动和欲望虽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但它们并没有消失,总想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有时人们为了防止这些冲动的爆发,便采取向相反的方向表现的方法。

    例如,一个曾经对妈妈采取攻击行为的孩子反而关心起妈妈的安全,唯恐有人对她妈妈造成伤害。

      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只能我打我骂,不允许别人说一句,都得宠着我家孩子,否则弄死你。”这种也属于典型反向形成。他自己打孩子时超狠。这容易造成孩子形成“依恋创伤”——因为孩子体验到的爱永远是矛盾的,即你打我就是你爱我。我该怎么理解你的爱呢?

    又如,继母唯恐打骂孩子会引起别人的非议,因此即便是孩子犯了错误确实需要管教她也不敢管教,导致过分溺爱放纵。这种矫枉过正的行为方式就是一种反向作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其目的是“保护自我以防被压抑的冲动从内部冲出”。当我不能接受别人说我不爱孩子的那一刻,你已经不爱孩子了,你爱的是自己,是自己的“羽毛”。所以,自我防御机制,防御的是自我的受损。“忽视孩子的”妈妈和“溺爱孩子的”妈妈,她们背后是极其脆弱的自我导致的。所以她运用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应对亲子关系。结果导致了家庭关系的失衡,然后这个孩子出现症状了。

    溺爱也是反向形成,表达的是“对孩子的攻击欲”。因为溺爱最终必然导致孩子发展的失衡。你在结果层面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但是你以一种爱的方式在表达这种伤害。溺爱一定会造成一个孩子受损的一种自我的表现。

    失衡的两端表现的是相悖的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