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超级个体》第八感:拒绝抱怨
我是贪婪的,总是想要更多,付出更少。
老师说:
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
想要的少了,会抱怨;付出的多了,也会抱怨。
因为产出与回馈总是很难达成平衡。本期的学习主题便是:看清“职业发展模型”,拒绝抱怨。
“职业发展模型”源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提出的“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它对人们常常提到的问题——什么才叫适合自己的工作及如何才能更适合——进行了底层逻辑分析。
它认为职业发展的底层概念包含四个要素:
职业发展模型1.个人能力:能力、学历、 资源……
2.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
3.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
4.职业回馈:钱、荣誉……
四要素构成一个正方形闭环。其中有两条平行线:
个人能力——工作要求;
个人需求——工作回馈。
(区别于概念中的“职业”,我选择用“工作”,上一期学到将人生一切活动定义为广义的“工作”有利于解决对立和冲突。)
第一条平行线:个人能力与工作要求的匹配度决定我是否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跟他的职位总是很匹配的话,他的绩效比较高、打分好、等级高……这就意味着组织对他很满意,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成功”。
我在上一个单位工作的时候,刚刚离开校园。由于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并不好,所以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什么也不会,感到十分沮丧。过了一段时间,小有成绩(第一个独立完成的项目)便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支撑了很长一段时间。渐渐地,简单的项目已经得心应手,成就感慢慢平淡,复杂的项目只安排我打下手,便开始抱怨。
一开始的沮丧是因为能力低,工作要求高,怀疑自己不适合工作;后来的抱怨是因为能力已经提升,却没有获得更好的项目,怀疑工作不适合自己。
第二条平行线:个人需求与工作回馈的匹配度决定我是否获得足够的幸福感。
如果一个人总是很满意组织给他的回馈,他有成长、收入高、氛围好……他就会比较“幸福”。
举一个“家庭工作”的例子。前两天亲戚朋友来家里玩,父亲下厨时我在一旁打下手,饭后家人与客人一起消遣娱乐,我又负责洗碗。做完这些后,得到了亲戚的赞扬和家人的关怀,感觉特别幸福。此时,“家庭组织”在精神上给予了对我“家庭工作”的肯定,我也得到了“赞扬和关怀”的回馈,获得了足够的幸福感,便不会抱怨其他家人都在玩而我却要“收拾残局”。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每当出现抱怨的情绪,老师给出了策略,问问自己:
- 我是觉得不够成功还是不够幸福?
- 如果成就感不足,是我的能力不足还是工作内容太简单?
- 如果幸福感不足,是我的需求太贪婪还是组织给予的回馈不够?
我想这就是:与其抱怨,不如寻找原因。不要妄自菲薄,既要寻找自身的原因,也要寻找客观的原因。主观上改善自己,客观上选择更好的组织。
- 对于有薪工作,在没有达到自由职业态的时候,尽可能留守原地提升自己;实在不行再伺机建立第二套价值系统(跳槽、创业、转行等)。
- 对于家庭工作,我并不能选择别的家庭,可以带头给予家人更多的赞扬、关怀、陪伴、呵护,去引导家人改变,去营造更和谐的家庭环境。
- 对于学习工作,因为已经是持续的自学阶段,一方面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以保证当前的学习内容与自身能力(已有认知水平、精力、时间)相匹配;另一方面可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便在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后得到相应的奖励(例如学完一期《超级个体》,发表一篇学习心得,让妻子奖励自己五块钱的私人基金「私房钱」ꉂ ೭(˵¯̴͒ꇴ¯̴͒˵)౨”哇哈哈~),以此获得回馈与需求的平衡。
- 对于义务工作,通过上一周老师的问答环节,对“义务”有了新的认识——不以回报为目的的任何工作(可以是帮助陌生人,也可以是协助家人、同事等)。所以不去在意第二条平行线,着眼于能力与义务范围的匹配:不要一开始便给自己下比较复杂计划(参加志愿者、捐助山区儿童等),可以先从身边做起(例如:每周帮邻桌的同事擦一次桌子,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
- 对于娱乐工作,对那些将要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的娱乐项目,可以更合理的安排(例如目前经济实力差一些,事业上升期,时间也比较少,是否只安排周末在城市周边的景点旅游)。
总之,面对自己的贪婪,我不能再抱怨。
- 分析自己的能力,看清工作的要求,动态匹配;
- 正视自己的需求,争取工作的回馈,动态平衡。
惯例思考:
你的职业满意度如何?现在最需要提升的,是4个要素中的哪一个?
我目前的职业满意度不高,主要是成就感缺失。前年从事的辅料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所带来的成就感已渐渐淡去。从去年年初开始,领导已经提出刀具管理的概念,希望我能通过自学成长,承担下来。一年多过去了,刀具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差。所以,能力与要求并没有匹配,没能干好刀具管理工作,接下来要着重提升个人能力。
你最近一次抱怨是在什么时候?这反映了你什么方面的需求,和什么能力的缺失?
最近一次抱怨是组织没有安排我参与最新的项目,这反映了我对于工作要求的需求。但我想主要原因是领导对于我在项目工作中是否具备足够能力存在担忧,一方面是个人技术能力确实较弱,但自认为学习能力强,可以参与部分工作;另一方面没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得到他人的推荐和认同。总得来说:缺少产品能力和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