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一得(9)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最早“结识”的外国作家就是法国人都德。“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开头两句。在《最后一课》里写道:“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一句话写尽了一个文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小说具有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在于选材的成功:祖国文字即将被取消,意味着要成为亡国奴。而从一个刚懂事孩子的角度去叙述,赋予小说亲切感人的色彩,更有说服力。小说的高潮安排得恰到好处,震动了读者的心弦。这曲悲壮的挽歌,已载入法兰西人民的爱国史册。
都德还写过一篇著名散文,题目是《磨坊主戈里叶的秘密》。散文通过一位吹六孔笛的老艺人讲述磨坊老板的故事。
戈里叶是普罗旺斯附近的磨坊老板。他们村的磨坊很多,生意也很好。每年,方圆几十里内的人都把麦子运到这里加工。小村的磨坊采用风车作为动力。在繁忙的时节,村子周围的小道上,一队队小毛驴驮着口袋进进出出。
后来,巴黎来的法国人修建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磨粉厂,把生意都抢走了。不久,村里的磨坊纷纷关张,只剩下了戈里叶家的磨坊。老人倍感孤独,把自己关在磨坊里。他把唯一的孙女也赶出家门,自己与世隔绝。
戈里叶磨坊的风车仍在转动。每天傍晚都有人看到他赶着驴子进进出出,驴子的背上驮着一袋袋东西。他很忙。大家都听说,“戈里叶家磨的是出口货”。
有一天,被戈里叶赶出门的孙女恋爱了。男孩的父亲登门拜访,却吃了闭门羹。两个孩子很伤心,决定去找老人谈一谈。戈里叶不在家,孩子们顺着梯子爬进了磨坊。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屋子里空空如也,到处都是蜘蛛网,屋角里放着几只口袋。打开来看,全是石灰……这就是戈里叶的秘密。这个近乎绝望的人,在全力维护着手艺人的尊严。
故事的结尾很有光明。知道了真相的邻居们马上行动起来,把全村所有的小麦统统运到磨坊去。彼时,被人识破秘密的戈里叶正在埋头痛哭。门开了,堆在门口的一袋袋小麦让戈里叶傻了眼,也乐开了花。从那以后,这家磨坊一直有活儿干,直到戈里叶去世。风力磨坊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戈里叶的坚持,让我想起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风车磨面成本高、效率低,戈里叶们用什么和新技术竞争?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挣扎注定不能长久。时代在进步,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是历史的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新事物,最好的办法是去学习它、研究它,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原动力。改变对于老人来说,非常困难,戈里叶的坚持2全村人的关心。
全村人帮助戈里叶所散发的人性中的暖意,不动声色地打动了我。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对于机器之前人与人之间美好温情的留恋也跃然纸上,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