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学习很痛苦

2021-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Xfree416

“吃得苦中苦,方为…”

这句话我们是从小听到大的,可很少有人会质疑其正确性。

不得不承认,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心血,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

但这个过程一定得是痛苦的吗?

很多人看书和学习,仍停留在

“一个月读完多少本书”

“今天学习了多少小时”

这种量化阶段

的确,人类擅长量化,这能减少不确定性,增加我们的控制感。

就像各种运动步数统计一样。

但任何方法,如果没有局限性,那就可能出问题,毕竟

“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明白各种方法的使用方法和界限,灵活掌握多种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切换着使用,才是真正的高手。

明明可以抽象出更本质的概念,却要挨个记忆不同现象,并标榜自己勤劳刻苦,这就是只会努力。

明明应该花功夫观察比对不同的现象,却直接套用他人的成果,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偷懒。

比起读了多少本书,更重要的应该是检验自己对该领域的知识脉络和框架是否熟知,并且能自己独立建构出相似的体系。

能做到这点,你会发现读书只是个再平淡无奇的数据搜集罢了,并不是那么的“神圣”。

再说学习

为什么很多人学习很痛苦,学习在大多数人看来,无非就是应试,获得学位,找工作谋生。

这当然是学习的一个作用,不可否认。

但问题是,这么做可以说是大大低估了你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本身的效用。

无论是学生为了升学,熬夜苦读。

还是职场人为了证书,报班学习。

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这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就不再学习了。

无论是高考完后,学生们疯狂撕书,学校下起了试卷雨…

还是拿到证书后,马上抛开一切复习资料,回归抖音、游戏、微博、刷剧…

但这种学习,就像是饿坏肚子的人,突然暴饮暴食,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又不吃饭。

这种方式,对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十分有限,甚至是有害。

所谓的“学习”,就是把各种新的东西,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和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相连接。

就像一个蜘蛛,不停地在编织一张大网。

你头脑中的这个网越大,越牢固,就可以说你越聪明。

因为别人困惑的问题,你可能早就解决过类似的,于是可以快速套用。

而为了应试或者谋生技能而短期学习,坏处就在于,所编织的这张网和你自身的体系联系几乎没有。

因此,这个过程耗时耗力,而且最后织出来的网,脆弱不堪,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不久就会被遗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自己学过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读书不是目的,学习本身才是目的

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对他人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比对的过程,然后只保留能和自己产生关联的部分。

经济学家 泰勒·科文,就是这么读书的。他经常花时间阅读,但却不读完书中每一个字,而是只吸收其中对自己有启发,关联的部分。

剩下的书要么丢掉,要么送人。

我之前看大脑的一些基础结构

知道了大脑基本可分为三层结构

最里面的一层,可以说是脑干,爬虫脑

中间的一层,可以说是 边缘系统

最外面的一层,可以叫做 大脑皮层

又了解了头脑皮层分为关键的 “五叶”

前额叶,顶叶,枕叶,聂叶,脑叶

知道了作为功能控制的几种区域

海马回——记忆方面

梭状回——面部识别

扣带回——各种监测功能

还有几种令人快乐的神经递质

血清素,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

……

我不是医学院学生,更不打算从医,很多人可能会问,

“那你看这些干嘛,有什么用呢?”

要是从金钱回报来说,的确没用。

但人都不会傻到去做不求回报的事情。

我并不是翻开一本脑结构的教科书,一个个背下来这些东西

而是慢慢的,对一些东西有疑问,比如为什么我会心情不好,运动有什么好处等等。

然后搜索。然后遇见新问题和疑问,再去搜索,搞明白。

所以真正助推的,是对未知的探索,这些所谓的知识,只是副产品罢了。

所以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在这个不停地探索,和关联的过程中,人脑中的神经元会增多,会有更多的链接产生,大脑皮质中的灰质会增多…

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就是好处。

这个探索和编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并不累和痛苦,因为每次探索解决的问题都不复杂困难,只是上一个问题的一点延伸罢了。

我们从小被各种目的绑架,学习是为了升学,工作,挣钱,这遮盖了学习本身的目的。

学习不是为了未来的功名利禄,

这些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而是为了当下的满足,让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下丘脑分泌了一定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并且神经元再不知不觉中复杂,增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