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

2022-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歸鶴樓主

鲜活的感受一旦表述出来,落成凝固的文字,就被确定、限定了。比如知足、满足、不满、不满足这些词,从8月27日至31日的几篇中反复出现,语境频繁切换,不易捉摸。K的表意恐怕也限定在当时的语境中,一旦跳出那语境,就得抹去他的当境表述。

中国人喜欢说“知足常乐”,稍微细品一下,就不难发现这四字俗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无奈中的自慰,甚至搪塞、掩盖、逃避。根本问题还是心底有一个执着在牵着,说“知足常乐”实际上是针对那个心执去的,要么自我宽慰,要么自我逃避。

有时的确能从满足感从获得极大快乐。这往往是某个心执获得实现,比如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升职加薪,于是乎志得意满,内在的某个价值空洞得到极大补偿——这就是昙花一现的快乐。

我们常说“不知足”“不满意”,也是针对某个目标的。比如27日那篇:What is it that we are discontented with? Surely with what is. 我们究竟不满意什么?当然是不满意真相,不满意自己的真面目。所以才千方百计地逃避真相、改造真相——这就是我们的心结、执着。

所以,我们口中的满足或者不满,都针对某个或显或晦的目标,我们被那个心执所牵缚。

27、28日两篇讲我们不满足自己的真实面目,所以逃避、改造之。29日那篇又说: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there comes contentment. 一旦明白真相,就会萌发知足感。此时“知足感”的语境已经迅速切换,不再是上面所说“知足常乐”那样的针对心执的满足感,而是看破自己真面目,看破内心的执着后,了无挂碍,心无所住的释然感、充实感、满足感。可以把这种满足感称作充实,因为某种价值空洞已经填上了;也可以称作空无、虚空,因为过去的心执已经破掉了。

30日那篇:Keep Discontent Alive,保持鲜活的不满足感。字面上似乎与前几篇矛盾,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莫衷一是:究竟该满足还是不满足呢?其实这里也是语境的切换:这里的不满足感,是不带功利目标、心无执着、了无挂碍的心灵自由状态,不执迷、安住于任何世俗满足感,对万事万物保持好奇心,自由灵动的状态。

K的话也是应境而发、有所针对的,阅读时应敏锐感受其语境,他的那句表述仅存在于那个语境中。语境一旦切换,完全可能是另一种貌似自相矛盾的表述,这与佛经是类似的。我们阅读K不是为了记住某些结论,奉为圭臬,而是自由灵动地切换于各种境,闪转腾挪,不为境所羁,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兹把27-30日四篇的主题与语境归纳对比如下表,左下角格子空缺,权以俗语“知足常乐”来凑数。

有所执有所住 无执无住
不满足 27、28日 30日
满足感 俗语“知足常乐” 29日

具体到你的问题。人的思想情感都是被潜意识里的既定模式所驱动,而模式的底层是隐秘心执在持续发力,而我的潜意识极其狡黠,我的思想极力逃避、掩饰、捍卫那个心执,如果只是打出一面“觉察”的旗子,做做样子,装装门面。在真正看穿看破深层的那个执着之前,都是自娱自欺的游戏重复上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