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 紧要处选择,就那么几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3275/abe0ff5226d039a9.jpg)
文/小虾米看世界
利用下班和早起的碎片时间,终于读完了《人生》,路遥作品中有分量的一部。
路遥,一位出生于新中国刚成立时期,陕北贫困农民家庭的作家。也许所处时代与成长环境使然,读他的文字,最强烈的感受是:质朴,纯粹与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
跟史诗级巨著《平凡的世界》不同的是,《人生》更简短,叙述一位农村少年的两次命运转变。言语简单,却冲击人心。
-01-
书中出现了十几个人物,最为重要的:高玉林,刘巧珍,黄亚萍,张克南,其次是德顺老汉,玉德大叔,再者便是高明楼,马占胜了。
高加林,一个有着远大抱负,有才华也充满血性的青年,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公社当民办教师。
虽然不是正式的,但他对现状已经满意,总归没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一辈子在黄土地里刨挖。他兢兢业业,梦想着过几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国家教师,到时候再做自己更喜欢的工作。
但是这样平静的生活被高明楼,村里的一个掌事干部搅和了,他让自己高中刚毕业的儿子三星顶替加林,当了民办教师,加林自然被下了。
自加林上学起,高玉德就开始和妻子省吃俭用,平常牙缝里都能抠几毛钱出来,省下这些供加林读书。高加林也没负父母重望,毕业就有了这份工作。
但如今,却是这样的结果。对这个破烂的家庭来说,这简直就像掀翻了天,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让人崩溃。
失去工作后的高加林就像没了灵魂的空壳。
他的向往是星辰大海,如今,却又要回到村里,未来还要跟父亲一样面朝黄土整日在地里忙活,想到这些,他就痛苦。生活再也不是充满了希望,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头。
当然,玉德老汉和妻子是舍不得让四十岁才有的这根独苗儿下地干活的,老两口商量完后,决定让加林去城里卖馒头,他们觉得,对书生气的加林来说,这样的决定比让他握着锄头在地里忙碌好过千万倍。
那时候巧珍不知道,就是加林父母的这次决定,让她有了机会,让自己积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勇敢向自己心爱的人表明心意。
-02-
刘巧珍,一个善良纯粹的农村少女,因为父亲的偏见,小时侯没被送去上学,如今豆大的字不识一个。然而,这并不妨碍她成长为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好姑娘。
因为自己没有文化,有才华的加林在村里简直就像有着光环的天使,让她痴迷。从加林高中时候起,她就开始爱慕他,每次自己一个人偷偷站在家外面的地畔上,目送着加林去上学。
这天,加林去城里卖馒头,她也收拾完毕赶去集市准备帮他。她懂他,知道他肯定拉不下面在集市里吆喝。
结果也是如此,高加林读过书,他自然受不了挎着篮子在街边卖喊的样子。从早晨进城,到夕阳余晖快遮盖大地时,他还没卖出去。下午,他跑去图书馆看了会书,时间就没了。
等到走回家时,大马河路口,他碰见了巧珍,这个偷偷爱慕着他的姑娘,当然加林不知道。巧珍见了他,还没说几句话直接拿过加林臂上挽着的篮子,说帮加林去卖,让他站这里等着她。
巧珍把馒头送给了城里的二姨,偷偷将自己的钱给了加林。高加林不知情,但看着眼前这样的结果,心里异常欢喜,愁绪也大半散去了。
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的宁静与庄严。
两个年轻人一句话也没说,静静的并肩朝回走。此刻巧珍心里是甜蜜的,加林,也对眼前这个淳朴的姑娘动了感情,她白杨树般纤细俊俏的身姿,让他心里暖暖的。
从那次后,他俩便好了。虽然失去了工作只能每天下地干活,但在感情方面,加林是满足的,巧珍温柔又细腻的爱,让他在忙碌一天后能够心头温暖。
-03-
但是,高加林的志向不在黄土地,每个傍晚时分,站在村外的老树下,他还是会迷茫和有丝丝痛苦,他向往大城市,向往远方。
后来,他的叔父当兵回来成为当地劳动局长,契机来了。
一直因为下了他教师资格而心含愧疚的高明楼和马占胜觉得补偿的机会来了。其实也是为了拍马屁,他们走后门帮高加林谋得了城里通讯干事的工作。
这个一心向往远方的青年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转变,那时的他不知道,就是这次看着腾达的机会,让他迷失掉方向,也葬送了最爱他的人。
进城后,他碰见了黄亚萍,高中起就能和他知音般话家常聊国际的一位城里姑娘。她热情奔放,见过世面也追求当时所说的自由,长在南方又是独生子女,骨子里征服欲强烈且不羁。
高中时候,她就欣赏高加林。虽然跟着父母走南闯北去了很多地方,也见过很多男生,但高加林,还是走进了她心里。这是一个不同于别人的农村小伙,虽然来自农村,但有才华,各方面都优秀。
她在城里广播站当播音员,知道高加林来了之后,欣喜异常。有事没事便会跑去找加林聊天,聊国际时事也聊生活琐事。一来二往,她内心尘封已久的爱慕又出来了。
当时毕业,两个人因为阶级不同没有后话,可现如今,高加林有了这样一份国家干部的工作,她觉得,当时阻碍她的事情解决了,再也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她去追求内心向往的东西了。
就算,此时有张克南,这个老实巴交的人在苦苦的爱着她。
张克南,一个老实憨厚的年轻人。会做生意,但是,没有男生特有的血性与骨气。像黄亚萍说的,就算刀架他脖子上,他也生气不起来,还会笑眯眯的。
知道喜欢的人喜欢了别的人之后,他苦闷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放手且祝她幸福。但是,在老一辈眼里,这可不成,尤其是在张克南母亲,这个浑身充满着官场气与生意气的百货经理眼里。她必须要替自己儿子出口恶气。
高加林,在喜欢上黄亚萍之后,在痛苦与纠结中,还是决定跟巧珍决裂。
他要去追求大城市的发展,而巧珍,大字不识几个,虽然他们曾经很甜蜜,她也是他心头最温暖的存在,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是城里工作的人,未来会越来越好,而巧珍的未来,可以一眼望穿。
巧珍,知道高加林的决定,哭过后,离开了。
因为她爱他,所以给他想要的自由,不想成为他的羁绊。回家,痛苦了几日后,答应了一直以来追求她的马栓,要求用老式婚嫁方式。
也许,这是作者特意为之吧,让古老的婚嫁方式做衬托,衬显生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巧珍,淳朴与善良的本性。
-04-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出戏,跌宕起伏,在你觉得痛苦难耐时给你甜头,让人飘飘然觉得好像未来一片光明,但又会在你春风得意时狠劲踢你一脚,一脚踹你回原地。
高加林,他幻想的一切还未完全实现,命运又再次将他推回到原位,收回之前馈赠的所有。他被张克南母亲举报了。县委特别重视这件事,撤回他的职位,同时也撤掉了马占胜的职位。
他,仿佛与黄亚萍又有了阶级代沟。这一次,他知道,再也无法逾越。思虑过后,他找到了黄亚萍,决定分手。
起初黄亚萍不肯,她不想失去眼前这个让她仰望的少年,但是,赤裸裸的现实又摆在面前,不得不面对,她内心是矛盾的。找过了父亲请求帮忙,无济于事,她希望加林能跟她走,去大城市更好的发展。但在高加林这里,一切都已经不可能了。
后来,结局可想而知。高加林回了村。
他想象的村里人的奚落嘲讽并没有发生,相反的,大家知道他回来后,都来关心,安慰他。这就是黄土地养大的农村人,质朴善良。他们不会在你失意时落井下石,会伸出手,拉你一把,让你心头暖暖。
见过了大城市,也见过了城里姑娘,到头来,高加林发现,自己深爱的还是巧珍。那个在他失去工作后陪着他,给他带蛋糕鸡蛋,会站在地畔上深情望着他,也会一切以他为主,对他永远崇拜的姑娘。
可是,他被触不及的大城市梦想冲昏了头,他亲手毁了他们的感情。现在,她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
-05-
德顺老汉,是故事里一个让人觉得温暖的老人。年轻时候喜欢过一个姑娘,后来因为其他原因两人没到一起,他便一生未娶。也许,再也没有哪个人能走进他心里了吧。
他是特别支持加林和巧珍这对儿的,在他俩偷偷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告诉加林要好好珍惜,说巧珍“是一个金子般的姑娘”。
后来,知道加林要抛弃巧珍跟黄亚萍在一起时,还专门跑去找加林谈话,但当时高加林并没有听进去。
巧珍要嫁给马栓,全村人都穿着新衣服去看的时候,只有他没去。为这两个本般配的年轻人到不了一起,他痛苦的流下了眼泪。
高加林落魄回村想轻生时,他安慰他:“你才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么些混账想法?按你这么说,我早该死了。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
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
他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你的心可千万不能倒了!你也再不要看不起这山乡疙瘩了……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死狗了……”
像一个热血沸腾的老诗人,又像一个哲学家。老人一番话让高加林眼睛里重新闪出了希望的光。
-06-
玉德大叔,一个老老实实的庄稼人,胆小,谨慎。大半辈子在贫困境况中艰难生存,总把生活所有的不幸归结于命运。
他没法像高明楼一样,利用职务之便随手就可给自家孩子谋份营生,他能做的,只有无尽的妥协与忍耐。
在加林失去工作,愤懑的要去揍高明楼,去揭发他时,玉德老汉拦住了儿子。他觉得,一方面儿子冲动,但更多因素在里面的是,老汉认为大家一个村,往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怕闹僵后不好。
生活,瞬息变化,可以让一个人磨平棱角,就此妥协。这位农村老汉的胆怯,使人同情。
高明楼,马占胜,属于那个时代里偷奸耍滑,徇私舞弊,一有机会就拍马屁的人。
在知道高加林叔父从远方当兵回来,要在城里做劳动局长后,谁也没有指使,便已经打点好上下级,给高加林找了个城里做通讯干事的美差。
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嘴脸,左右逢源,讨厌得就像粪坑里的苍蝇。当然,这样的人,结局也不会有多美好。马占胜最后因走后门给高加林打点工作的事儿,被撤去职务,再也神气不起来。
-07-
一个人生命里,做出选择的紧要处真就那么几步,这些关键节点的选择,关乎后来人生。
假如当时高加林进城工作后,能坚持初心,没抛弃巧珍去选择黄亚萍,也就不会有张克南母亲报复性的检举,也就不会有后来他命运的再次转折。
有一份热爱的工作,一个善良能干的贤内助,或许就此,他的人生也真的会越来越好。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寻求高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有时候也得量力而行。
高加林有过傲气,鄙视农村看不起黄土地的时候,所幸故事结尾处,他终于明白,他就是属于这块土地的人,再也不能看不起它。他的心,沉淀下来了。
路遥生活的大背景,决定了他的行文风格,也似乎决定了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走向,跟《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和孙少平的悲剧爱情一样,《人生》结尾,高加林的爱情也同样是悲剧。
可那是个有蓬勃生命力的年代,任何小人物的命运在时代洪流里根本不值一提。
黄土地孕育了这一批人,作者也只是让他们演绎出了生命的部分精彩,长远的人生,远没有结束。
现世下芳华正茂的我们,人生,才刚刚开始。
虾米girl: 一个认真码字的94姑娘,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