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经典摘录佛、儒、道专题生命哲学

“心学四句教”——论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之学

2017-10-20  本文已影响140人  清月照天心

心学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今天才发现,如果倒过来,从下往上看,这四句教说的就是《大学》“三纲八目”中“前四目”的内涵精华。即“修身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这四句教是按照人的根性与工夫的层次高低来写的。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的说法是从宋代理学家开始的,可见,宋明理学家虽然很伟大,孜孜不懈地探求真理,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但有时,一些宋明理学家未免有些死板了。

1、无善无恶心之体

首句层次最高。“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本体(即大本根底),或曰心之本体,乃是一片澄澈明净,无善无恶心的,就像一面镜子,一颗发光的宝珠一般。

2、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二句降低一个层次。“有善有恶”意之动。心念一动即是意,意包含了天性情感,这一天性情感就是“童心”,所以有明末大儒李贽提倡“童心说”这一说法。“童心”可以明辨善恶,故而如果能存童心,那么,善恶之心自明,明辨善恶之意自生。故而,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也就是胸怀宽广博大的君子大人,同时也保留和回归了那颗可贵的童心。

“有善有恶意之动”。只有产生了“有善有恶”的意识心念,才有了明辨善恶的基础,才能够明辨善恶。

3、知善知恶是良知

第三句如果从世俗工夫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又降低了一个层次,但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句,甚至可以说是贯穿全篇乃至阳明全部思想的一句。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里提到了关键的一个词,阳明的核心思想,圣学一点真骨血——良知!当然,这更加偏向于本体论,加上功夫论,就是阳明从百死千难中换来的,三个永垂不朽,灼灼耀耀,光辉灿烂的三个金字真言——“致良知”!❤

这句话贯穿了全篇,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提到了心性大本的“体和用”,体即是“良知”,用即是良知“知善知恶”。因为知善知恶,所以可以“为善去恶”。

良知何以“知善知恶”?因为“有善有恶”的意识之动。那么,意之动,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如是不断进行,反复切磋,反复琢磨,反复“在事上磨炼”,就可以恢复良知澄明通透,无善无恶心的心之本体。

王阳明所言之事,范围非常广泛,人情世事是事,心念思考也是事,乃至学问文章,仁义诚智信,等等,都是事。

“事”(物)就像磨刀石,良知本心就像玉器,不磨就会慢慢被锈蚀掉。这就是“格物之学”。

或言,“事”(物)就像抹布手绢,良知本心就像一颗光辉清明的宝珠,如果不“时时勤拂拭”,那么就容易沾惹尘埃,自性光明慢慢被遮蔽掉。心念昏聩,良知慢慢难以光明觉照,乃至慢慢失去可贵的“赤子之心”(童心),失去了天真自然的情感,变得善恶模糊,善恶不分,乃至颠倒善恶,认善作恶,认恶作善。种种颠倒妄想,无明造作,因果报应,受诸诸苦,以致六道生死轮回,无穷无尽。想来,岂不悲夫哀哉!

所以,诚如宋儒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大学章句》里所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4、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一动即是知,这最初一念,乃是良知的自然生发,故而能够知善知恶。知善知恶,就可以为善去恶。故而,所有的环节都离不开良知大本,都离不开“致良知”!

这里的“致”主要有如下两重含义。

1、致力于,即致力于良知良念,这是一种本来就具备的能力,所以也可以叫“良知良能”。

2、达致,归致。也就是要通过“为善去恶”之“格物”之学,或者“光明觉照”之“正心”之学(即依靠心之本体自身就有的光明与分辨能力),来拂拭,净化内心,以达致,或者说回归“明德”——即此心本来无善无恶,光明觉照的全然真诚,中庸,清静,澄明,空慧,通透的大本大源状态,这些表面不同的词,也只是就良知大本具有的各种真妙性质来说的。

然而有些善恶容易分辨,有些善恶就很难分辨,尤其是关于心念念头的,更为重要!可是恰恰,很多人不重视心念念头,这不也是一种颠倒无明么!

所以,有了主张“明善明恶”,甚至“立善立恶”,以“为善去恶”的儒家。“儒”就是“人之需”,是人不能离开的一种思想文化。

儒家巧妙地抓住了两个要点——仁和礼。“仁”主要是思仁,即思量内心真实的不忍、同情,把握内心真诚的“仁情”,这是由内而外的方法,实际上是孔子非常赞赏并提倡的。

孔子曾数次叹曰:

人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吾径也!(即仁爱之径);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也,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有能一日而致力于仁乎?吾未见力不足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未之思也!夫思,何远之有?

而礼,则是由外至内的一种为善去恶,明明德的方式。所谓“克己复礼”,此里是“依礼格物”。对于礼,孔子虽然也推崇,但是,其赞赏的态度就远不如“仁”了。

从以下一些话中也许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

礼哉礼哉,玉帛云哉?乐哉乐哉,钟鼓云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这有没有礼?当然有。可是,这里的礼已经过了,成了奉承谄媚之态,故而,夫子很不客气地说道:“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可以看出,以德道之,以礼齐之,德以正内,礼以齐外。明显德比礼更为根本。)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启发)予者商(即子夏)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故而,“仁”和“礼”,是人不能丢弃的两样东西,如果丢弃,那么,将日沦于禽兽而不知矣,岂不可惜,可悲,可叹!

“心学四句教”——论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之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