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出轨·分手

感情又不是火车,为啥非要有“轨”?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67人  聆雨子

白百何疑似出轨,卓伟作为曾经拿到《南方周末》年度致敬殊荣的中国第一八卦策源者,依然在为广大背负着天然骂名的娱记们,践履所谓“内地舆论场生态中,最有活力、开放度和现代精神的,也只剩下娱乐报道”的诡异论断,《失恋三十三天》终于成为和当初《鲁豫有约》一样“谁沾边谁分手”的天启神示般的诅咒场,王珞丹因为容貌上的相似度在广大段子手的惯性恶搞里继续躺着中枪,心疼陈羽凡的似乎远不如上一个夏天里心疼王宝强的人数众多——大概只有看着又傻又老实又乡土无害,才能激发最广泛的怜悯和心理代入。

而最重要的是,这一个虎狼遍地的宇宙中,从此又多了一个“不相信爱情”的理由,婚姻忠诚党在四面楚歌的乌江畔欲渡无舟,生活中每段白头偕老的传说,都愈发显得吹弹可破、覆水难收。

伊桑霍克(“爱在”三部曲的主演)说:“人们对于一对一的爱情、一夫一妻制、忠诚这三个概念,有着太幼稚的认知——他出轨了所以他是坏人,她出轨了所以她是坏人——然而我来愤愤不平地说一句,如果你的世界因为你的爱人不忠诚便崩塌,那就像是你发现一根白头发就疯狂了一样。”

也有社会学家认为,在“稳定”(这是个群体诉求)对“自由”(这是个个体诉求)的无数种规训方案里,婚姻是一个最微观而有效的单元。

出轨的是垃圾,不出轨的是善者,出轨的是贱货,不出轨的是烈妇,出轨的是渣,不出轨的是圣母,人坏有天收,婊子当配狗,这种二分法,永远是世界上最偷懒的脑回路,因为它把所有的原因,都提前归结成了“有些物种生来就淫贱、有些物种生来就贞洁”的先天条件里,既然是不可抗力,那也就可以想当然地放弃了设身处地。

一段感情中,终归有太多因素可以促生变质,而这太多里,又有着无数旁人看不到的冷暖自知。婚姻的崩坏,常常是两个人的锅,只不过通常都是一个消极反抗想要保,一个积极反抗想要逃。

据说,这些年来,西方人面对婚外情的通常解决方案,是两口子一起去做心理咨询和疗愈——将之作为一个家庭的整体危机而非某一方的人格污点来对待。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方案,但至少它看上去,比“某某对不起某某”的缺席审判要更富于理性。

我们经常说,当你决定爱一个人时,不仅要准备好享受他的所有美丽和善良,还要准备好包容他的所有弱点与缺陷——其实,我总觉得还应该再加上一句:当你决定爱一个人时,就请准备好面对和承担他未来可能对你造成的一切伤害,包括,他有一天爱上别人。

我们的婚姻誓词里通篇都是“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年轻还是衰老”这些客观指标,却唯独缺了“坚守还是离开”,于是,许下了相互照顾、相互扶持、相互陪伴甚至相互谅解,却缺了相互宽恕。

承诺是这世界上最容易随口做出的东西,因而也就成了最不可靠的东西,智者会反思人性、控制人性,但从不高估和盲信人性,一时的情绪炽烈相看不厌,当不得永恒的封印和法则。

你今天对一个人、一件事有多决绝,否定得有多彻底,恰恰说明,你曾经对它交托得有多无悔,依赖得有多过分

你如果有一条清晰的路要走,你当然会感恩和满足于有人志同道合地结伴而行,如果他中途离开,你当然会失望、伤心、惆怅,但你不会因此陷入黑暗和无从救赎的困顿,因为你依然在主宰着你自己的方向和旅途,你的意念和未来依然足够强大,从不曾因一个半道拐弯的搭伙者而断裂重写,每一段相遇和失散,都是足以让你愈发丰盈的过往。

忠诚是美好而让人敬重的品德,但它未必适用于评判一切领域和范围。

更何况,那些在你们看来忠诚于婚姻的人,其实未必忠诚于自己的感情——比如上一辈那些操持着“人嘛,凑凑活活地,怎么着都是一辈子”自我安慰的中国式夫妇。

谁规定只有永恒的才是真实的,而所有已经结束的就只配被认作欺骗?

你觉得一朵花美好而又让人沉醉,难道还要先确保它冬季会不会凋谢?

你觉得一杯酒美味而又惹人上瘾,难道还要先考虑它隔夜会不会发馊沉淀?

长度和浓度是两码事,当浓度消散后,对长度任重道远的经营持守才刚刚开始,长度很可敬可贵,但浓度也很可爱,很多人最终会败于长度,但不要因此就回头去否定和怀疑曾经的浓度。

离弃是双向的事情。我们心怀责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关于正确和错误的执念,我们太想把对方纳入到自己的正确里。有一天你终于风轻云淡,不是你证悟了原谅二字的透彻,而是你阅遍世间,方懂得宇宙中极少有可以用对错衡量的情感。

在相互吸引时优雅地聚合,在相互隔阂后优雅地离散,一对高段位的拍档,从来不存在道德上的彼此亏欠。

每一场因完美主义的执念造成的离散,都好过因容忍而酿下的、地老天荒般久长的不快与不满。

那么,你到底能不能相信爱情呢?

我只能说,有些东西的美好之处恰恰在于,它本就不是拿来“相信”的,而是拿来“迷恋”的。“迷恋”是一个感性词汇,它天然地与“相信”二字传递出的严谨不那么合拍。

最后的最后,讲一句可能大逆不道的话:其实,连“出轨”这个概念都无限近似于一个伪命题,爱情又不是火车,为什么非要有“轨”?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简书ID:聆雨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