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印度公司,看大英帝国的崛起之路
东印度公司,作为追求海外经济利益的团体,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如同当年那些开辟航线的冒险家、海盗一样,具备大无畏的开拓、占领、征服的特质。它争夺原料产地,征服海外殖民地,地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陆续成为它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一,
一个问题早已摆在我们面前:东印度公司是一家贸易公司吗?
这里我们做一番阐释,东印度公司不是一家公司,我们把进行东印度贸易的集团或公司通称为“东印度公司”,而东印度公司的正式名称应该叫作“从事和东印度之间贸易的伦敦商人们的代表的集团”。
它有多国参与,并具备国家职能。看来,东印度公司不仅是贸易公司,还拥有很多特权以及特殊的使命。……
为了弄清这里面的诸多秘密,我们得从一个女王的决定说起。
1600年12月31日,那个为英国缔造了“黄金时代”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做出了一个让125人雀跃的决定:给予一家特殊的公司以皇家特许状。早在1215年,英国颁布的《大宪章》里就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这家获得了印度特权的公司就是东印度公司,它有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全称——“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可敬的东印度公司),从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的角度来看,它一点也不可敬,简直是臭名昭著。当然,对英国而言,它有着无比巨大的利益收获。所以,它还有另外大气的名称,比如“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
印度比较倒霉,它被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的公司盯上了,伊丽莎白一世特许这家公司在这里拥有15年的贸易垄断权。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实力也越来越强,一个商业贸易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1858年,公司被解除行政权力,但它又拥有了新的职能,比如协助统治方面;比如军事方面,那些严格训练出来的雇佣军,表面上是为印度封建王公所掌控,但这些封建王公实在太弱了,不得不在东印度公司的“保护”下维护其统治。雇佣军的指挥官是欧洲人,给予特权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那当然就是为英国人服务了。
这支雇佣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为了说明这支军队的骁勇,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对比,在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率领3000名雇佣军,竟然击溃由2万骑兵、5万步兵组成的印度军队。
古老的莫卧儿帝国,就这样被一家公司征服了,过程充满了血腥。1799年,迈索尔被攻陷的时候,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全部被洗劫一空,整个城市哀号不断。
二,
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像这家公司一样拥有超一本万利的荣耀了,当初这125个持股人,仅用7.2万英镑的资金就成立了公司。随后,逐步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
英国人有着丰富的征服策略,他们先在这里设立三个管区,又各设一名省督管辖。实际上,建立根据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的地区。
当这些计划成功实现后,他们强迫印度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其他国家销售,从中牟取暴利。当时,鸦片的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到了18世纪,鸦片贸易的需求大增,于是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
开始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运送鸦片到中国。不过,英国人很聪明,他们先在孟加拉地区生产鸦片,然后在加尔各答出售,最后再从那里运到中国。
尽管当时的清朝政府采取禁止鸦片入境的政策,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但从孟加拉透过贸易商和中介走私到中国广州等地的鸦片,平均每年高达900吨。
据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箱孟加拉公班土鸦片的价格约为560—2015洋银(鸦片战争爆发后有所下降),以每年900吨的量去计算,这中间产生的贸易额实在吓人。由于鸦片的输入,中英贸易间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即使中国输出质量上乘的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外流。
太可怕了!比血腥战争更严峻的是经济侵略。
以1838年为例,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为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清政府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同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
随着大力禁烟与日后在沿海展开的销烟,特别是1839年在广东海滩进行的虎门销烟,清政府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英国政府的神经,继而引发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战争后,清朝的自然经济解体也是“情理之中”了。
然而,英国政府并不认为这是纯粹的“军事行为”,英国人认为这只是一场“通商战争”。我们不难看出,当掠夺的海外资源转化为商品后,就急需要更大的市场空间。
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的工业导致其产量急剧上升,不断增加的商品迫切需要更多的销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资产阶级们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
东印度公司,作为追求海外经济利益的团体,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如同当年那些开辟航线的冒险家、海盗一样,具备超凡的开拓、占领、征服的特质。它争夺原料产地,征服海外殖民地,地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陆续成为它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那,可敬的东印度公司可敬吗?一点儿也不,对被殖民国而言,简直就是灾难。
三,
1600年,伦敦城里集聚了一群野心勃勃、干劲十足的商人,他们成立了“伦敦商人对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其盈利收入按入股多少进行分配。
对不同的海外殖民商业公司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经营范围。
这实际上是海外殖民拓展与势力掌握等因素导致。像东地公司就是英国同波罗的海贸易的公司,利凡特公司则是同地中海东部贸易的公司,皇家非洲公司专门从事非洲奴隶贸易。由于印度能提供丰富的原料、劳动力等,为了能与之实现直接贸易,就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在女王的特许状中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赐予公司独占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特权15年。
具体贸易特权有以下三项:
一、公司拥有从好望角以东到麦哲伦海峡整个东方地区的贸易专利。这就意味着在专利期可以通过政府行为“禁止其他团体从事属于公司授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
二、允许公司每次航行可以输出约3万英镑的金银,前四次航行中所有的英国商品都免于征税,在特许状终止之前,在公司商船上所有复出口的印度商品也享有同样的特权。
三、特许状有效期为15年,但是,如果发现它不能给国家带来好处,可以下令自颁布命令起两年之后的任何时间内取消,如果发现它对国家有利,同时公司也提出要求,可以再延长15年。
这三条内容可以说极大地提升了英国人的热忱与欲望,与之相对应,那些遭受英国殖民和奴役的国家就要遭殃了。
1609年,鉴于东印度公司的蓬勃发展,詹姆斯一世竟然颁发给公司永久的独占特许权。不过,由于在1603年伊丽莎白时代结束,随后是斯图亚特王朝掌政,这时候的势力主要由封建贵族中的保守势力把持。因此,东印度公司的独占垄断权时常遭到破坏。甚至,在1604、1617、1635这三年斯图亚特王朝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这时候,东印度公司不得不通过改组的形式以求发展。
1650年,公司并入科尔会社,1665年又并入冒险商人公司。最严峻的时候在1689年,威廉三世政府将特许状颁发给另一家“英国对东印度贸易公司”,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家公司可以同时对东印度进行特许贸易。
随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增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府中的话语权也随之提升,为了能获取更大的财富,公司的严峻环境得到缓解。1657年,“护国主”克伦威尔给予东印度公司特许状,目的在于确认公司的“地位”“合法性”都能得到保证,之后的1661年和1693年,公司又两次从王室获得特许状。
1709年,英国政府决定进行干预,将两家东印度公司合并,将东印度的贸易特权统一划归到“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中。随着对中国贸易特权的拥有得到英国议会的同意,并受到英国法律的认可,公司内部的博弈才算是结束了,这一年是1834年。
因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东印度公司真正的创始不能说早于1702年,因为在这一年,争夺东印度贸易垄断权的各个公司才合并成一个独此一家的公司。在1702年以前,原有的东印度公司的生存曾经一再陷入危殆。威廉三世执政时期,它又因各种原因中断或解散。但是,正是这位荷兰亲王统治时期—那时,辉格党人成了不列颠帝国的包税者,英格兰银行创办了,保护关税制度在英国确立了,欧洲的局势最后稳定了—仅仅是在这个时候,东印度公司的存在才由议会承认。”
换句话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经济上是商业股份制公司,在政治上却是侵略征服的殖民扩张机构。所谓的政府授权、舆论支持,不过是为它的霸权行径披上一个“合法”的外衣罢了。
作者简介:熊显华,半拧巴、跨界怪咖青年,长期关注国际局势,已翻译、出版海权方面的书籍多部,已出版《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带不走的只有你》等,《印度简史》即将在北美出版发行。
本文摘自图书《海权简史2:海权枢纽与大国兴衰》,标题为编者所加,汇智博达出品,转载请私信联系我们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