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的故事,还可以这样读?这样有“新意”的阅读,一定要告诉孩
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神笔马良》,阅读它,解读它。
这本经典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早年作为课文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中。
现在,它又一次回归语文教材,出现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作为必读书目之一。
所有的小朋友赶紧看过来,读它!
一、转变阅读方式
以往的阅读方式大多属于感知式阅读。阅读指导的序列、方法与资源多停留在感觉、经验、习惯的层面,缺少理性的反思与论证,系统化、学术化、学科化严重不足。
以前置的经验引领之后的阅读,彼此影子交织,却无法真正将二者区分开来,作品的深层内涵依然隐于背后,未曾涉足。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阅读的价值几乎为零。
《神笔马良》里很多故事都是人们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臆想。
普通劳动人民缺少劳动工具,所以他们需要“马良”给他们画出来,人们生活辛苦,所以他们需要“马良”给他们改变,“财主”“官吏”“皇帝”压榨人民,他们希望“马良”把这些坏人惩治……
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把所有的美好祝愿融入神——即希望。
因此马良就成了神,人们希望有头牛,那么马良画了牛,人们希望有辆车,那么马良就画了车……
从《神笔马良》中,正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环境和当时人民的生存环境,也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美的需求与追求。
二、读物选择要有梯度
目前部分读物与孩子的心智并不匹配。孩子心智或可能高居读物之上,即形成“浅阅读”,或读物凌驾于孩子心智之上。
读物选择没有梯度,训练就会缺少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大大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
我们在阅读《神笔马良》时,在通过分析时代背景进而得知那是解放前的中国现状,就是贫穷,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需要一种寄托,需要一种精神引领。
带入问题思考:
1、为什么马良连一支笔都买不起?
2、为什么画师说想要学画,门槛很高很高的。
3、马良会用神笔做什么呢?
所有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马良,起点就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经历了大多数民间故事主人公一样的境遇,贫困,贫困且善,感动天地神灵,遇宝,得宝助人。
这不也是借作者之手抒发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吗?这就是经典背后的真善美的传承。
三、聚焦思考
经典精读,聚焦于思维。阅读的核心问题是深度思考。
审视自己的阅读改进之路,从而明确阅读应更多地关注阅读者内在的思维活动过程。
马良远走他乡,掌握神力,“仗笔走江湖”大仇得报……
民间故事中的“聚宝盆”“摇钱树”等元素再次出现,马良,他从小就有着爱好——画画,这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说,就是审美追求。他没钱买笔,在地主家干活“偷学”被赶出,甚至自己薅羊毛自己动手,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神灵,得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赐他神笔。有了神笔之后,他帮助村民,把自己的力量变成美好的光芒分享给穷苦的老乡。
好景不长遭遇财主夺宝被逼离家出走。
他由小乡村走向县城、省城,直至州城,一路上他帮助了许多贫苦的老百姓,也遇到、惩治了许多反派人物:长脖子员外家、歪头千户、大鼻子官员、小女孩老爷爷、化名冯郎和王艮、尖下巴画师、阔嘴富豪等情节,是因为有很多情节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马良在这漫长的险恶的江湖艰难行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一次次的危险中重生新生。
他开始思考整个社会,整个天下。直到一路到京城遇到遇到皇帝的时候,并没有卑躬屈膝,而是斗智斗勇。
他看透了世界的荒凉,人间的险恶,官僚贵族的丑态,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昏庸皇帝,三个层次的反面人物都有了代表,这样的话,也可以让二年级的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对破碎无能腐败的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呼声会更加强烈,对这种病态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的重新认识。
马良这一路的观察、体验,帮助、惩治,所慢慢锻炼起来的马良,也就是赋予神一样希望的马良看透了看明白了人间,他开始替神惩恶扬善了。
思考:
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将所有的美好的向往寄托的是并不存在的神?
这又说明了什么?
马良身上的这些品质带给我们多少启示和思考呢?
四、追求阅读清晰化
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的不同,主要在于内容含量与思维含量。
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开阔,内瓤含量更丰富、更复杂,而承载的思维方式更宏阔、更复杂、更系统,因此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人生面貌更为全面,也更有深度。
马良虽然是洪汛涛爷爷的“儿子”,但是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可以读出他:
1、做一个有梦想的人,只要真正愿意行动,梦想必将实现。
2、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要善于能开动自己的脑筋,用智慧赢取胜利。
3、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自己你内心的纯净、善良、正直、坚毅。这些美好的品质不仅是经典民间故事留给劳动人们的正能量,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读前辈们的经典力作,除了是一种追忆更是一个后来人对文化经典的致敬。
只有真正进入这些经典,我们才真正生活在历史之中。或者说,历史真正存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不是作为已完成的事件被尘封在我们的生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