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定风波》带你听“穿林打叶”声,观苏轼消极避世的“乐观”态度

2019-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片柒叶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间小故事

已来黄州三个春秋,

来了那么久,依然不知是福是祸!

这里,我渐渐熟悉,生活也慢慢习惯,时间的推移,也让我不再那么压抑。

虽然偶尔会想起三年前的事,不过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地生活下去。

曾经的我很想“达者兼济天下”,可我是“达者”吗?在下狱的三个多月里,我每天都在思考着!

我还不是达者,我只是一个想改变天下的文人罢了!

可能我的心已经死了,报以绝望,不再幻想,我现在什么都不想改变了,也知道有些事改变不了。

也快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来这也好几年了,仕途路不好走,我也应该学会坦然面对了,就当是服老好了。

与其和这个世界浑浊不清,还不如寄蜉蝣于天地,让自己洒脱些。现在我不在想其他事了,只想携友泛舟,天下清游,天下名川,隐其间!

前几天我在黄州三十里外的沙湖看上了一片地,我想把它买下来,今天去看看吧,恰逢这个季节,风景甚好啊!不妨叫上一些好友,即相地,亦出游。

一路欣赏着风光,与友人说笑,把酒言欢,把时间都忘了。

可,很不巧啊!风雨忽至,谁又能料到呢?这天说变就变!我们都被淋湿了,朋友们甚感狼狈!

哎!天有不测风云啊!可这有什么办法呢?人生路何尝不是这样呢?到处充满了风雨。

此情此景突然想写点词,大概这是文人的通病吧!

我们开始在雨中行走,他们都感觉狼狈不堪,可我不这么觉得,不去听风雨不就好了吗?更何况还走在有风雨的路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停不顾,我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步在雨中行走,快快乐乐的,感觉像是与风雨搏斗,慢慢的在雨中行走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走着走着,一阵春风吹来,感到一丝微凉,把我的酒意吹醒了,却来了个斜阳相迎。多么的可喜可贺啊。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途中所经历的风雨,雨而复晴,风雨固然不怕,可放晴也让人欢喜。更何况这风雨路可比仕途的风雨里好走多了。这仕途、人生路,风雨也好,晴也好,喜也好,悲也好,对我来说已别无二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次还好把我的想法和感受都记下来了,以后好好的面对生活,乐观豁达。也更符合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间说书人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被人从他的词句中寻章摘句,被新党利用,于知湖州人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一百多天,免于死,贬黄州。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与朋友共去沙湖路上遇风雨后所作,读罢全词,令人心境豁然。给读者一种全新的体悟,上升到了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纵观全词,以一种无悲无喜,无剩无败的豁达心境的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呈现给作者。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回归自然的、大彻大悟的新境界。

在我看来,这种境界一定程度上是虚高的!整首词同样反衬出苏轼的一种无奈心境,不得不去“拥抱自然”,不得不去学会豁达,学会超凡脱俗。不是不为,而是想为而不能为,这才是可悲的关键。

不光是苏轼,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抱着积极或者消极避世的态度,要么怀才不遇,要么仕途坎坷!无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都表现如是。

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人们心境的一种高级表达,我们读诗词,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比如这首词,我们应该学会去达到这种心境,而不是消极避世的“乐观”态度。

然而现在的世界,我们在提高境界的同时,也不用消极避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