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电影不设防

中国观众还是太单纯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19人  江湖司马

​2018年年末,《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海外戛纳亮相,之后又出现在金马电影节上,一时让许多国人兴奋。毕赣也因为这部片子一炮而红,还未上映,已经被各大娱乐公司包装,出席各类娱乐活动,比如在去年最受关注的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

电影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一个关注大奖”提名,继而又在金马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的提名,其实真的来看这部电影,拿到的奖不过是些摄影配乐,真正重要的剧情、导演、演员相关奖项都没有拿到。

电影一上映第一天迎来小高潮,许多人抱着看科幻片的心思去看,结果像是吃了一口翔。如果故事看明白也就不说啥了,许多人连故事都没看懂。从满心期待到恶评如潮,《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十天影院就不给拍片了。

在一批伪文艺青年痛批中国观众水平低的时候,这些人是不是该思考一下,这部电影本身就没那么好,本身就有许多粗糙的地方。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当然不能以我个人的审美为衡量标准。可是在国内一众人吹上天的同时,是否还意识到了这部电影其实压根没获奖,仅仅提名而已。的确,电影的摄影配乐确实很美,但在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眩晕不知所以,当我看完豆瓣影评,再看一遍电影,才梳理得大概明白。

如果这个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那可能我智商不够,无话可说,但这部电影被打到六点多分,受到一大批观众嘲骂,还能是观众的问题吗?

一部电影连故事都没给观众讲明白,根本谈不上好电影。戛纳没有给他奖是有原因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还得看个两三遍才明白,那么外国人可想而知,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想必满脑子黑人问号。

不过,有很多影迷说这是毕赣的风格,从《路边野餐》到《秘密金鱼》,他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过是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而已。

我想说的是,一部电影当然有好评,有差评,有人看得懂,有人看不懂,这无可置疑。如果毕赣继续像《路边野餐》那样,只是在电影节上亮亮相,然后回国后被一小众粉丝吹捧吹捧,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这无可厚非,这是毕赣的权力。

如果不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许多观众还不知道毕赣这个导演。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毕赣让不属于他这个小圈子里的观众看到了。

毕赣出席了这么多商业活动,很多人认为他是要从文艺片导演转型到商业片导演,或许他有这样的意愿,赚钱谁不想!可惜的是,一票观众捧着颗看科幻片的心进入电影院,被毕赣狠狠扇了一个耳光。无疑,单纯的观众们都被毕赣骗了。

毕赣的粉丝可以狡辩说,毕赣没有拿枪顶着观众脑袋看,可这个世界最可恶的不是明目张胆用枪顶脑袋,最可恶的是被一些看似善良敦厚的人欺骗。豆瓣打到六点多分,毕赣千万别觉着委屈,毕竟一批观众吃了哑巴亏,总得有个发泄空间吧。

无论是毕赣有意转型商业导演,还是被商业利用,对毕赣来说,其实都无关紧要。这部片子拿到了本不属于他的斐然票房,他心满意足了。可惜的是,不知毕赣作何感想,上帝给了他一次转型机会,他没有抓住,错失良机。

文艺导演转型商业导演不少,拍些文艺片在电影节一获奖,就有一大批商人找上门来,面对金钱的诱惑当然少有人能把持的了。但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把自己用文艺片赚来的“大师”美名用商业片糟蹋一空,也有人转型之后再创辉煌。前者比如陈凯歌,后者比如宁浩。

与毕赣一同在戛纳亮相的亚洲导演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获得了金棕榈奖。这部电影当之无愧,观者无不叫好,好电影谁看都好,无论是戛纳评委,还是升斗小民。《小偷家族》相比于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后者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千万别和我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故事有多棒,故事再棒,导演没有传递给观众有什么用?

让我们看看是枝裕和的转型之路。

是枝裕和的电影成长经历和毕赣惊人的相像。当年他凭借一部《无人知晓》展露戛纳,回国后,他受到日本国人各种追捧。这很类似于当年毕赣的《路边野餐》盛况。后来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同样在戛纳有所斩获,这回类似于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相比于《地球最后的夜晚》商业宣传,《如父如子》宣传更甚。当年该部电影出席各种娱乐活动,并且反复把是枝裕和、福山雅治、戛纳、合家欢这些关键词热炒,完全是强大的商业片宣传阵容。可观众的反馈有《地球最后的夜晚》烂吗?答案是否定的。结果证明,这部电影配得上庞大的宣传。

毕赣错过了转型良机,一部《地球最后的夜晚》,观众对他失去了信任。不过一方面是毕赣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中国观众也应该反思,有时候是不是太单纯了。中国观众喜欢跟着媒体宣传风向走,个人的喜好完全被宣传凌驾,没有太多的自主权。电影这东西有时候还真不是在电影院娱乐娱乐那么简单,如果你平时没有基本的电影素养,对中国这些参差不齐的导演有所了解,被骗到电影院吃翔,只能吃哑巴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