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杀母案:中国式“完美”和“成功”教育,正在毁掉下一代
前不久,北大学生吴谢宇在潜逃三年后,被抓获。一时间,在各大网络平台,掀起热议。
吴谢宇,这个高等学府的学生,在外人眼里,是那么优秀、成功和完美。完美到令周围人想不起缺点,挑不出瑕疵的地步。
用老师的话说,“如果说这孩子真有什么缺点大海,那就是毫无缺点。”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吴谢宇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严格自律,为人谦和,全面发展等等。
可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就是这样百分百完美的孩子,竟然做出丧尽天良,人神共愤的事情,而且还是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有序进行。
动物尚且有怜悯之心,更何况是人,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母亲。杀母后,他又有计划潜逃,和性工作者纠缠不清,到酒馆里打工。
这个人人口中,完美和成功的孩子,“人设瞬间崩塌。”就像从潘多拉盒子里,跳出来的魔鬼,全身充满罪恶。
完美后面,隐藏着巨大的阴影和黑洞,黑洞中埋葬着所有无处可逃的情绪,以及无法言说的欲望。日复一日,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将自己变得四分五裂,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表现,判若两人。
对此,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究竟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算成功,什么才是完美?”
孩子学习好,考上好大学,对人有礼貌,超级自律这些外在的标签,就能证明一个人的优秀吗?
如果这些不能证明,那么什么才是判断的标准呢?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家长都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而恰恰忽略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但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恰恰就在于健全的人格。那么,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家长必须首先认识到,不完美才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正常状态。
曾看过一个《不完美的木车轮》的故事。
一只木车轮丢了一角,她决定跋山涉水去寻找一片合适的木料,让自己重新完整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她走得很慢很慢,却看到了很多美景。忽然,有一天,她找到了一角,感叹自己终于是完美的了。
然而,她发现自己已无法慢下来,只能慌张地去看整个世界。最后,她决定把那片木料留下,像先前那样慢慢地上路了,又找到了快乐。
正如心理学家海蓝博士所说,不完美,才美。正是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拥有追求完美的动力。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完美的,如果真的存在,那也是无限接近完美。所以,在平时和孩子相处过程中,不要拿过于完美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和孩子。
那样,会让双方都处于焦虑状态,久而久之,生活就会进入高压模式,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糟糕。
不完美,才美
二、不要将成绩好与完美划等号,从而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
不要将成绩作为唯一指挥棒,要改变唯成绩论,很多时候,太重视成绩,反而会掩盖掉孩子的其他缺陷,特别是心理活动轨迹。
曾有心理咨询师对很多学生进行过心理健康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成绩好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远远大于成绩差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来源主要是学习压力、成绩焦虑以及父母的期望。”
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会在意他人的看法,越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越容易出现焦虑等症状。
相反,成绩中等的孩子,人际关系,心态等方面可能压力会小些,因为他们既
可以和最好的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差的当哥们儿。
刘继荣那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曾刷爆朋友圈,那个可爱的23号姑娘,虽然学习中等,可我却觉得她是一个格很健全的孩子。
今后,无论她从事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相处,过怎样的生活,她都会过得很幸福。
而真正学习好的学霸,本身的幸福感,未必会有其他人想象中,那么强烈。
那个喜欢为别人鼓掌的姑娘,内心有浓浓的幸福感
三、摘下面具,让自己和孩子都处于最真我的状态,从而建立信任关系。
荣格认为:“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人格面具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人的虚伪与怯懦,从而启动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
北大学子杀母案的悲剧就在于,母亲和孩子都带着沉重的面具生活,特别是孩子总是一味地隐藏自己的情绪。在母亲面前,永远都是乐天派,永远不会告诉内心真正在想什么。
这样的亲子关系,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表面看坚不可摧,实际上危如累卵。无法表达的情绪,长久积压在内中,久而久之,就会发酵沉淀,直到最后崩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身份和面具,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身份和面具,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让孩子也可以在父母面前畅所欲言,表达最真实的自我,从而让亲子关系处于良性沟通流动之中。
让家成为一个永久的安全岛,都可以回到温馨的港湾,知道父母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无论成功获得荣耀,还是失败后进行休整,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