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识”人生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心理

我们与父辈之间为何总是冲突不断?

2017-12-19  本文已影响282人  美食达人计划

网络上很多能激起我们感触的故事中,父辈们总是充当负面角色,比如对子女工作的干涉、对子女婚姻的压迫、对孙辈教育上的分歧中,都能明显感受到,父辈和我们之间,有着太过明显的代沟。很多人可能会想,这种认知差距必须用鸿沟来表达,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特别顽固,有些是明显错误的观点总是如此坚持。

两代人之间因为这些,经常会爆发极大的冲突。年轻人无法理解父辈,但在父辈眼中,年轻人的行为同样不可理喻。在父辈眼中,找个稳定工作,最好是去考公务员,早点结婚生子,平平安安的生活是最好的选择。但对年轻人来说,这种生活多少有点乏味。如此大的观念差异之下,到底有没有对错之分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去了解一下双方生活背景的差异。父辈们的人生可以说是经历过太多变动,读书的年龄碰到上山下乡,年轻力壮的时候分配到穷山僻壤,好不容易回城分配又遇到国企下岗潮,一生四处颠簸,他们一直渴望能安稳一些,但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望。而年轻的一代,从小就感受着物质生活的飞速提升,从小就羡慕大城市的五光十色,对未来充满期待,渴望远方,渴望未知的生活。其实我们如果真能亲自感受下父辈的生活,或许会对他们的想法有更多的认同,反之也是一样。

环境状况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深远,所以我们面对另一群观点差异的群体,只能报以理解。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对方的人生经历过什么。换个角度思考,我们现在认为是常识的观念,可能在我们下一辈的眼中,同样迂腐不堪。这让我想到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很多俄罗斯学者认为现在的俄罗斯并非真正的民主,但他们对这种情况,显得非常冷静,因为这种情况一定会改变,而获得这种改变,他们也不用去刻意做什么,只用等到老一代统治者都去世就可以了。”这让我们对一代新人换旧人有了全新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为何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每丢失一块国土,都尽可能的迁走当地的儿童,这表面上是和日本人都会争夺儿童教育权,其实就是在争夺国家的未来。因为彻底改变一个民族并不需要太多流血,顺其自然等上三代人的时间,基本就能大功告成。很多人移民去一个新的国家,第一代都极难同化,但第二代就会好很多,但他们可能会丧失母语的阅读能力,等到第三代基本就完全融入新的国家。

这一点,我们在自己的历史中能找到更多影子,记得满清入关时,强行推行“剃头令”,以此表示汉人对大清的臣服,但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剃头令”的推行,对他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各地百姓瞬间激起满腔怒火,回看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况,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冲突。但峰回路转,两百多年后,大清覆灭之时,国人高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军要求剪辫子表示与清朝的决裂,但就在这时,很多汉人对辫子又开始了保卫之势,认为这是祖宗的传统。又一次开始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其中张勋复辟,代领的就是效忠大清拒剪辫子的辫子军。其实都是汉人,200年就足以彻底改变你所捍卫的一切。

每个人所坚守的内容,都很难跳出所处的文化的浸染。就拿重男轻女现象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定是符合特点事情的环境。甚至在某个时期就是合理的。在农耕社会,男性是主要劳动力,也是家庭财产的继承者。没有男性继承人对一个家族来说就是灭顶之灾。而现在的城市生活模式,男女差别已经极其微小。重男轻女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得到改正。但前提是不会出现新的时代背景。面对重男轻女,我们还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婆婆对媳妇是否生男孩,是最为看中的。按理说,婆婆和媳妇由于经历相似,应该是最能理解对方的难处。但婆婆显然是成功为男性家族延续了香火了,算是功臣。但如果儿媳妇生不了儿子,这不仅仅是儿媳妇的不幸,更是把自己的努力毁于一旦。这种愤怒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我们也对那些恶婆婆多了一份理解。

为什么说同理心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就在于这一点。有时候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能够尊重你的表达,甚至能够理解你的观点。因为我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局限的,而这个世界也并非非黑即白,彼此之间就能够更加开明,这是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我们与父辈之间的冲突,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得以缓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