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的优缺点,只有特点
瑞瑞妈妈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瑞瑞是一个很可爱的喜欢画画的大男孩。在瑞瑞上四年级的时候,妈妈讲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困惑:如何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瑞瑞所在的班级,班主任比较严格。孩子在课间很开心地玩,快上课的时候,只要从窗那边看到老师快要进来了,就必须马上坐端正,否则老师会很生气。但是瑞瑞不同,每次老师从窗边走过,瑞瑞都不能发现,而且就算别人都马上安静下来,他依然会很兴奋地继续前面的吵闹,经常被老师逮住。
几次下来,老师就觉得孩子在挑战他的权威,于是就找了瑞瑞妈妈来沟通。虽然都是同事,但班主任还是很严肃地指出:瑞瑞情商很低,喜欢挑战权威,如果不管教的话,以后人际关系会有问题,事业发展也会受影响。
瑞瑞妈妈觉得老师讲得很有道理,因此很焦虑。她和瑞瑞谈了好几次,把道理都讲了,瑞瑞也表示听懂了这些道理,也愿意去改变,但是却收效甚微,他还是经常看不到老师进来,还是不能马上坐好。
“如果你的孩子在画画,你从旁边走过,他会不会马上反应妈妈走过来了?”
瑞瑞妈妈说:“不会,他沉浸在画画中,一般不理睬我。”
“你希望他一边画画一边关注你从旁边走过吗?”
瑞瑞妈妈马上回答:“不希望。画画一定要专注!”
“是的,因为你从小培养孩子画画,所以他的专注力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强很多。他画画的时候很专注,没注意到谁走过,他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也很难注意到谁走过。这是孩子专注力强的一种表现,你希望改变他这个特点吗?”
瑞瑞妈妈再次说:“那不行。”
当孩子画画的时候专注是认真的表现,是一个优点;但是玩的时候没有留意到身边的人,专注就成了情商低的表现,是一个缺点。其实,这都只是孩子的一个特点,但是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大人的评价体系就变了。
家庭教育师给到瑞瑞妈妈的建议是:不要再纠结孩子的情商问题了,而是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孩子从专注中出来。比如:请老师在看到孩子还在玩闹的时候拍拍他的肩膀,打断他的注意力;在家里,让孩子演练被一拍肩膀,无论在哪种情绪中,都马上用标准姿势坐好,即使脸还在笑、情绪还在刚刚的玩闹中。这样,老师就不会觉得孩子是在挑战权威,也不会认为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好,只是孩子从一件事情中出来换到另一件事情中,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已。
过了一阵,瑞瑞妈妈反应这个方法很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其实就是在改变瑞瑞妈妈对优点、缺点的看法,把孩子情商低的负面标签取下来,让她看到一个有专注力强特点的孩子,从而找到适合这个孩子特点的解决方法。
其实,任何一种性格特点都像一枚硬币,总有两面性:有主见,可能会“果断”,也可能会“武断”;关注自我,可能会“自强”,也可能会“自恋”;不拘泥于细节,可能是“粗心”,也可能是“有大局观”……所以,一个特点在不同的语境里、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就会变成优点或缺点。
比如,一个孩子一道题目做不出来,他说:妈,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个题目攻克了。父母听了都很高兴:哇,孩子好执着啊!同样,如果这个孩子在玩游戏,说:妈,我今天一定要打过这一关。父母听了会很生气:这孩子网络成瘾啊!
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同一个特点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当它发生在你欣赏的语境时就是优点,发生在你不欣赏的语境时就是缺点。
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没有看到他的特点,有时候表扬有时候批评,会让他觉得很混乱,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
孩子很勇敢,在攀岩的时候努力往上爬,父母表扬他,因为有绳子的保护很安全;而孩子爬山的时候跑得很快,父母会说“慢一点,不要那么鲁莽”。孩子并不知道父母评价的主要根据是自己身后有没有绳子,他不明白父母到底欣赏还是不欣赏他的这个特点,不仅糊涂了,还没有自信了。
如果家长、老师盯着孩子的缺点,还要改变这个缺点,那很多时候会把孩子的优点也一起改没了,因为孩子会失去他的这个特点。这样做也会导致孩子的迷茫和不自信。
在未来的智能时代,一个人有没有特点将成为影响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没有特点会成为平庸的代名词,这一趋势现在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比如,华晨宇的表演经常很鬼魅,一开始有很多人批评他,但是经过5年他都没有改变。华晨宇说:“我不想做没有缺点的‘僵尸’,宁愿做活生生的人。”于是,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曾经批评的声音也变成了欣赏的肯定。所以,寻找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的特点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找到自己不可替代性的有效途径。
平和而明智的家长一定会学着欣赏孩子的特点,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的特点在好的场景中发生,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才会发挥自己的特点,才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只有看到孩子的特点,才能做到真心欣赏,才能不带成见地观察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当然,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符合社会的评价,那么如何在保持孩子特点的前提下,让孩子的特点在好的一面多发挥呢?这就用到了我们优势累积教育法中非常有效的正面标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