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得过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和你「讲伦理」

2018-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碎碎碎shu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Part 1.

操控、炫耀、占有,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侮辱,这是50、60后这一代父母的通病。

以父爱勒索,以亲情绑架,以孝道胁迫,这代父母身体力行地传递着这些品质,他们孩子则是最大的受害者。

仅仅因为为人父亲,就拥有生杀掠夺的权利,这就是这些父母的神逻辑。

太多50、60后家长与80、90后子女之间有着严重的三观撕裂。对于这种情况,社会和媒体应该允许孩子“不孝”,尊重孩子的“出走”。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的两代人没有必要以“亲情”的名义强行黏合在一起。

中国的传统美德一直在教育我们尊老爱幼,却没有教育我们如何尊重这样的父母,父母总是把教养挂在嘴边,自己却树立了没有教养,简单粗暴的榜样。他们自相矛盾,却要求绝对的服从。他们大多把孩子当作物品:我给予你衣食住行,相当于我向你身上进行了投资,你自然也要回报于我。至于孩子不听话、有自由思想的行为,与花费重金买了个电饭锅,想要煮饭却发现它只能炒菜一样,是万万不能有的。

这种亲情绑架,往往是一条龙服务:年少时,它被称为“听话”,当自己在社会立足,自食其力之后,它被称为“孝顺”。

似乎只有谨遵教诲才算得上孝顺,而只要我跟你讲道理,你就跟我讲伦理,就算是不孝。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着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对于事情的处理方式方法有些自己的想法,我不是不孝,不是无德,只是做不到你口中的一百分。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三观和社会判断。

为什么父母总是无法平等的对待子女,一部分是观念作祟。

他们甚至再往上的祖祖辈辈似乎都觉得,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

“我是你爹”、“我是你妈”代表权威。不听,就是不孝。

而当你想要反抗,父母回答最多的,除了那句“我为了你好”,恐怕就是“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他们等着你再次复制这个模式,以证明自己没错。

这句话像是万能回答,你所有的争辩都会被堵回来。

等我长大了,一定尽我所能,给我的孩子一切我不曾得到的善待。

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

“我经常打你、骂你、逼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当众嘲讽挖苦你,对你严厉斥责,我做这些还不是为了你好!”

父母总是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替我们安排人生。

这样的父母其实根本就不在意孩子过的好不好,只有他们觉得好才是真的好。这哪里是爱,明明就是自私与无知。

通过道德绑架迫使子女屈从自己的意志,或指控子女不孝,或历数抚育子女的艰辛。

Part 2.

知乎上有一道提问:父母有哪些令人难以接受且常见的逻辑或思维模式?

在回答中,“讲得过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和你讲伦理”,得到了一万三千个赞同。大家对王猛的经历感同身受,纷纷写下自己的孤独和绝望。

1. 缺乏界限意识,视子女为附属品,不尊重子女对个人生活的自主权。

2. 通过道德绑架迫使子女屈从自己的意志,或指控子女不孝,或历数抚育子女的艰辛。

3. 上纲上线,一言不合就对子女进行性格、能力甚至是人格上的贬低。

4. 价值观单一,认为依据自身经历得出的感性经验是人生真理,对不了解的事物一概持否定态度,并要求子女遵循自己的价值观。

5. 重视家长权威而忽视教育方法,喜欢讲空泛的大道理训诫子女,而非进行平等的有效沟通。

6. 不懂得情绪管理,或把子女卷入自己婚姻生活的矛盾中,或插手子女的婚姻生活,或经常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子女身上,或喜怒无常导致子女缺乏安全感。

7. 虚荣心强,控制欲强,对任何琐事都要发表意见。

8.为人严苛,不能适当宽容子女的过错,经常翻旧账。

9.双重标准, 一方面对子女要求过高,一方面又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被控制的人生无法得到幸福。

控制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大概有两种:一是乖巧懂事到没有自己,一是激烈反抗到断绝关系。

被控制的人生无法得到幸福。

有网友讲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想买好吃的东西都不会撒娇去要,妈妈如果说不给买,就说自己不喜欢了。长大后自己赚钱了可以买很多好吃的东西,可是少年时的期待和欣喜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小时候一直被夸奖懂事听话,长大之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不幸福,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选择委屈自己。

蔡康永曾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把他当个人看,他是独立的,有思想的,有脾气的,而非被父母控制的机器人。


Part 3.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儿子不回家,母亲依然选择在外人面前粉饰太平,说儿子忙,没时间。也许相对于修复亲子关系,保持自己面子才是最重要的。

在重建亲子关系的问题上,父母的意见仅仅是,“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

父亲终究没有理解儿子的心,也从来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

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即面子。

“现在父母的问题出在一开始:还没想好就生了孩子,自己人生都没过明白被社会催促开始养育下一代,又把自己人生的遗憾放到自己下一代上,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拼进全力去给孩子争靠前,最后反过来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孩子欠了自己一个顺从和美好前程。”

为了父母脸上有光,孩子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孩子,应该成为他自己。


Part 4.

孝道,起源于几千年前的西周,《周礼》中有明确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遵循“孝”这个礼仪,一旦违反,被别人排斥不说,甚至还会遭受法律的刑罚。

《论语·为政》中有句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孔老夫子说的,翻译过来,便是不论父母生前身后,都要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对待,不得违背。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孝”,在古代实则是一种规章制度、一种约束、一种由外至内的禁制,类似于法律。它会非常详细地规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遵循者,赏;违背者,罚。

图片发自舍予shu君

在孝道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二十四孝》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被广为传颂的,与孝道有关的书,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奇葩孩子奇葩爹》,各位可以去拜读。我在这里随便举个例子:

埋儿奉母: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郭巨。

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却被写进了教科书,刻印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里,并加以推崇,流传至今。把孩子杀了,也要保全母亲,所以不难看出,在传统家庭关系中,父母的重要性远高于子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父母之命,不可违”的原因。

“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是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所有人都崇尚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和自己爹妈对着干,平添些戾气,是完全不利于社会安定的,统治阶级自然也不会提倡这种行为。

少一些反抗,多一些顺从,就增一分稳定。这便是“孝道”在封建社会时期,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有些家庭已经摒弃了过去的陈旧传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倾向于朋友,无话不谈。他们互相之间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这才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


老一辈的人,我们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加平等、开放、自由的成长环境。


Part 5.

纵然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必须不断修正,不断学习。

要知道,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童年决定了我们人生早期的形态,成长却是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图片发自舍予shu君

追求饱满的自我意志,尽自己所能给子女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勇于打破轮回恶果。

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有多么不堪回首,不要滞留在对父母的怨恨纠结中,向前跑,别回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