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树(2022-4-26日记)
一、行(所见所闻)
这棵苦楝生于田野道旁,枝繁叶茂,树形优美;春夏之交,楝花盛放,清香四溢 楝花品列众香中,我笑前人太不公。二十四番绝以此,也应羞愧对春风。终于楝子始于梅,花圃应羞与并栽。蜂蝶知无香艳采,纷纷飞过粉墙来。清.徐庭翼《楝花二首》傍晚,与梅酒后漫步河畔。不远处林子里,鸟儿闹腾。梅说,它们在互相打招呼,问一天逮了多少虫子,哪里虫子多,相约明日一起去找虫子。
二、开卷有益
如何记住看过的内容?看完一本书后怎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浮光掠影地阅读,得到的是“惰性知识”。所有教育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无法将所习得之知识活用于日常生活中,此种知识是呆滞、无生命的,因而有「惰性知识」一词出现。换言之,惰性知识指那些学习后却无法应用于真实情境,以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造成惰性知识现象的原因,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两个可能:第一个原因与知识使用的后设历程有关,亦即个体虽拥有足够的问题解决所需之知识,却缺乏后设认知控制方面的知识 (即条件性知识) ,以利相关知识之执行;或是因为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动机将知识活用出来。那些对所学知识具有高度热情的人,倾向使用深层的学习策略来组织学习材料、监控自己的理解情形,而不仅只是机械化的记诵。因此这类较能将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各类情境。第二个造成惰性知识的可能原因,则是知识本身的结构缺陷,或称知识区隔,指在不同情境下所接收的讯息,被贮存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部位,彼此间缺乏连结,因此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扣连到他们的生活经验中。由于两者为截然不同的情境,难以自行形成链结,也就无法产生知识迁移。若欲解决惰性知识此一学习上的通病,应把握下列原则:首先,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宜同时思考「何时」、「如何」及「为何要」使用该知识 (亦即强化后设认知训练)。其次,多采取问题导向教学,如此可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并有助其将问题解决历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情境加以应用。
学习心理学上关于成功模仿的四要素——观察、保持、复现和动机(申克.阿伦斯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1.观察。细心观察生活中小事,多阅读文章,书籍;2.保持。保持自己读书输入,保持文字的输出,保持对写作的初心;3.复现。积极做好复盘、复现,才能总结成长经验;4.动机。有一个积极的目标,拥有正能量的动机。以上也是关于写作“四要素”。只有先记住,即“保持”住,才有在实践中“复现”的可能,也即“学以致用”。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与提取强度。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住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 但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与人们直觉相悖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记忆存入得越容易,提取出来就越困难;相反的,如果存入时比较吃力,提取出来时会更方便。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的阅读中,需要设立必要的难度。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通过写,一方面会记得更清楚,另一方面,写会触发深化思考,为创造力积蓄燃料。输入是为了输出,存取是为了提取;输出依赖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提取依赖存储的数量和质量;输出可以倒逼输入,通过提取来存储是最好的存储。头脑中的信息、知识,如果不提取,就会渐渐被遗忘。一个人很有思想,那是一个始终保持运思的人。
写作是检验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在阅读时随时记录,不仅能更好地感知到自己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自己清晰简明地表达的能力。通过写,一方面会记得更清楚,另一方面,写会触发深化思考,为创造力积蓄燃料。
三、碎片化也有收获
吴敬梓:“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对人生有理想,对品质有要求,但是在功名道路上不打算作茧自缚。
天气:多云转阴,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