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
三年前,那时候我还写日记,有位朋友经常读。
最近他问我,这次你准备写多久?
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十年,甚至可能是一生...
现在我写文章不刻意了,我的目的其实不是单纯的只为写文章,而是为了读书。
过去我读的书太少,最多的一年读了六本,后来我回想,那一年都读了什么书?书中都写了什么?
基本都忘记了。
所以2018年年底我想了一个这样的模式:一边输入,一边输出。
按照目前来看,一个月基本就能读一本书,一年下来也就十二本,但是我有输入又有输出,这样下来我对每一本书的理解就会特别深。
我不想和别人去比,例如有人一年读几十本几百本,我觉得那不适合我,一年下来读的书是多,但是都理解不透也没什么用。
一方面我的基础本来就差,所以我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耐心,我坚信:慢就是快。
另一方面我写文章不是为了阅读量,否则我也不会这样写,就是有没有阅读量我都会写,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是内求,所以这个过程没有坚不坚持一说,每天都是自然而然的。
其实你看看那些阅读量非常高的公号,大部分都不是每天更的,他们做公号是牵扯到了利益,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写,所以注重外求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前段时间看简书上有位作者写了一篇文章,意思就是嘲讽那些求互相关注的,但是他们写的文章阅读量都很低,互相关注一段时间之后再取消对对方的关注,其实这就属于外求,为了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但是关注他们的人并不都是他们的读者,这种关注就没什么意义。
我公号的阅读量每天就几个,每天有一个赞还是我娘点的,可能是为了鼓励他儿子,其实我早就过了那个时候了,有没有人读我都无所谓。
即使有人读,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思考,那是你的事,你站在“我”的立场上去读和想从故事当中得到什么思考,这才是你能否从文章中学到东西的关键。
说白了,关注我没用,关键是你能从故事当中学到东西。
现在有很多公号的文章我都不屑看,很明显,作者是有高度的,都是人性大师,但是他们为了迎合读者,他们知道读者要的是什么,于是采用降维的写法提升阅读量。
当然了,他们本来也是吃这碗饭的,目的不同。
《看见》的第十二章,这一章主要写了关于30年后重回唐山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所不知道的真实故事,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前面几个小故事。
陈虻的风格就是批评,别人有什么问题问他,他都是当面指责,但是每次都能说到点上,属于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这一章柴静还提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当年写《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刚,这个人的风格和陈虻就是完全相反的,他是那种什么事都看在眼里,但是从来不批评不指责,他觉得“好香是熏出来的”。
意思就是,很多道理不必说,需要亲身去经历,经历过后有了思考,你自然就成长了。
也有人即使经历了也不会成长,那么这就是有没有天赋的问题了,要靠悟。
钱刚曾对柴静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在一定年纪的时候,自然会启动。”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运,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