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梁素素们,压跨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
你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会产生相应的价值导向,然后衍生出相应的行为来。
1
如果给孩子一个对话的机会
昨天和儿子讲了一个关于不堪父母给予的压力,在大学毕业后仍选择自杀的孩子的故事。
梁素素的妈妈,用高压与刷题的学习方式,把她这个“笨”女儿送进全国知名学府,再让她进入大连知名的律师事务所,而她毕业才一年,便选择了自杀。
梁素素在日记里说:“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而她始终被妈妈逼着去够那根本不属于她的高枝儿,结果,她最终从不属于她的高处摔了下来。
给儿子讲这个故事,原意是想告诉他: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懂: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好、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
他们不完美、他们会犯错,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理解他们,就算不能接受他们的安排,也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
但我还没来得及表达自己的意见,儿子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
1.如果她真的笨的话,她一定有其它特别的天份,她妈妈没发现吗?
2.她知道这么有哲理的话,说明她妈妈逼她学的东西,都记住了,也有用啊!
3.她为什么不和妈妈沟通自己的想法?如果妈妈不能沟通,为什么不和爸爸说?
于是,我便放弃了向他灌输我的想法,与他聊起关于沟通的话题,而他很明确的告诉我:
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别人才会知道、也才有机会了解并给予帮助。
也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若知道自己的话有人听、自己的想法有人理解,自己的意见能被接受,他们就不会走上绝路。
因此我们再反思一下:
自杀的梁素素们,最终压跨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实际压在身上的学习或工作压力,还是压力无处排解的绝望?
当所有人都在说这是应试教育犯下的罪时,我有时候在想:
我们有五千八百多万初中学生、两千三百多万高中生,他们面对的是同样的教育环境、同样的升学压力,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挺了过去?
所以当教育环境和升学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孩子来说,唯一不同的就是家庭教育了。
再多的指责与埋怨都对解决和预防问题没有帮助,只有一次一次的自我剖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吸取教训而不会重覆蹈辙。
2
你是否认为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重要的?
在学习任何方法和技术之前,我们一惯强调要先有态度,然后才有方法。
真心认为沟通重要,希望通过沟通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你才会用心去对待与孩子的每一次沟通,并让孩子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你们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起对话的通道。
若将沟通当作窥探和控制孩子的工具,或许你可以短时间取得控制效果,而最终得到的必定是孩子对你永远关上沟通的大门。
李中莹老师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规条,简称BVR)是行为的原动力。
我们对人与事物的反应、做或不做某些事、内心的推动力等原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
我们以沟通为例来理解这个概念:
比如说这样一句话:我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得到孩子的信任,并有机会帮助他解答疑惑,我会和孩子每天都聊一聊彼此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
这句话里所表达的--
信念: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价值:得到孩子的信任,并有机会帮助他解答疑惑
规条:每天都聊一聊彼此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
即:我们用具体的行为规条,来促使价值的达成,最终实现我们的信念。
如果你的信念是:我必须了解孩子一切的行为,以使他听话和不犯错误,我和孩子每天都聊一聊彼此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
你看,这句话是不是说不通呢?
每天聊一聊彼此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并不能使他听话和不犯错。
恐怕得换成:每天都查一下他的书包、翻一翻他的日记本、看一看他的聊天记录,才能达到上述价值目标,并促成了解孩子一切行为的信念达成。
由这两个例子很容易看出来:你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会产生相应的价值导向,然后衍生出相应的行为来。
所以,你是真的想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吗?你是真的想帮助他还是只是想控制他?
你的态度、你的信念,将决定你会用什么行为来对待孩子,也将决定你与孩子关系是否和谐。
3
什么样的沟通是好的沟通
他有话愿意和你说,但同时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并不全部告诉你;
他有问题愿意找你帮助解决,但也并不一定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他会说你这个想法不对,我认为那样可能更好。
对,我认为的好的沟通,就是有沟通的意愿,又保持独立的思想。
4
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当我们有了沟通的意愿之后,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还取决于:
第一,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专业度与权威感,并让孩子知道。
权威能让人信任,他在这个领域信任你了,那么在这个领域遇到问题才会找你倾诉、并向你寻求帮助。
比如说:
我对心理学有一些了解,我在儿子小学的时候,通过与他一起探索和分析同学的行为与心理的关联,再到行为的映射,从而让他在这方面对我一直持有信任的态度。
后来我继续心理学的学习,会和他聊一些上课的心得和趣事,以及老师说的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包括催眠和梦的解析的课程,会讲一些有意思的案例给他听。在他心里一直认为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他一些解答。
于是从小学到初中,每次做梦都会告诉我,然后在我这里找答案。
也所以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他、开导他、帮助他调节容易紧张的情绪。
第二,适当的示弱,让他有机会做你的导师和英雄
比如说:
我的数字能力比较差,别说算数,只要涉及到数字的事情,我是完全记不住的。
所以有时候和儿子讲一些简单涉及到数字的事情,我都需要拿出两只手来算--最后这成了我们全家人笑话我的事情。
但同时,但凡与数字有关的事情,儿子都会主动帮助我解决。就算在他最忙的时候,也不会因为我的请教而显得不耐烦。
他的全科成绩中,数学最好,兴趣最浓,其实我不知道这是否与我在数字方面的弱势相关?
或许他的优劣就是为了弥补我的不足?
还有我不会的ps,他总是自告奋勇的帮我搞定,就象上一期推送的封页图,就是出自他之手。
第三,找到两人共同兴趣的链接点,共享你们生活的小意外
比如说:
孩子曾问我,行政人员是干什么的,我说就是管公司办公规范和公司实物资产的那个人,就象公司的大管家。
然后孩子说:唉呀,那和我们班主任一样,我们班主任就什么都管。
于是我们就班主任和行政人员的工作相似度聊了许久,从行政人员的检查卫生,讲到班主任总是悄悄的站在门外看学生上课的一举一动,等等等等。
而后我在网上看到许多关于老师的笑话,我都会转发给他看。我们又一起乐了许久。
第四,偶尔做一回共犯,让他对你有同谋的信任,与犯错的刺激感
比如说:
我曾要求孩子不要在家里的客厅里踢足球,然而他爸回来后,趁我不在,两人一起在客厅里踢球,等我回来时,又迅速收拾战场,两人的默契迅速的建立了起来。
原本孩子爸爸并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孩子与他也不算亲近,但有了这么几次的共谋共犯,两人一下子就亲近起来了,偶尔聊天的话题甚至比与我聊得还深入。
第五,共同探讨当下热门的、有社会意义或教育意义的公共话题
比如说:
今年的美国大选、教育考试规则的改革、明星音乐会、热门电视节目等,有话题性的事件,都可以拿出来与他探讨。
一来增加共同的话题、二来了解他对世界的看法,于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有时候真的是不够开阔了,需要向他们学习。
第六,任何你觉得有趣,有讨论价值的、或挑战你价值观的事情,全部都分享给他
是的,没有目的的分享,仅仅因为你高兴了、或愤怒了,希望他分享你的情绪而已。(家庭琐事和夫妻矛盾就不要了)
5
态度决定一切
就象我们说孩子的,学习不好就是你态度不好,找什么理由!
对,若你们沟通不好来问我为什么,我一定会说:沟通不好就是你态度不对,找什么理由!
有了态度、有了信念,哪儿有做不到的事呢!
ps:
很多看过我文章的读者会问:你的孩子是不是很优秀?
我都会如实的回答:我的孩子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孩子,所有男孩子会有的问题、缺点,他都有。
他贪玩,在学校里一周要踢五场球,因此将作业全留回家来,有时候甚至做到深夜;
他爱打游戏,所以在和我解释没写作业的理由是这一局有加时赛时,会不好意的和我说:我这个理由好象很扯;
他永远不能如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轻易的拿到一个好分数,而总显得那么困难,让我陪着他一起焦虑;
他有自己的目标,而这目标距离他的实际水平总显得遥不可及,以至于我总是要说他:不可能每一次都有好运气,你还需要再努力一些;
等等等等。
但这并妨碍我认为他是最好的儿子--善良、温厚、正气、有想法、有自己小兴趣、愿意学习、也会偷懒,有时候会叛逆、有时候会象大人一样管我、有时候又很听话,只要我说一句:你倒底要不要听我的话麻,他就会妥协......
等等等等。
在写文章的时候,其实有过很多次犹豫:你的孩子并不是大众眼里的优秀孩子,你的这些观点和态度有用吗?你还要继续写吗?
然而这一切的自我怀疑,终究随着我对儿子的认可与欣赏,而慢慢释怀--他最大的优秀,在于他成为了他自己;还在于,他的普通与正常。
至于他自己:惯受分数的打击,却依然选择不放弃;五音不全,仍愿意上台表演;害怕语文,却还愿意参与课本剧表演;虽然仍然贪玩,却愿意在某一时刻收敛玩心,为自己的目标再拼一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