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推荐谈写作教育

你那正儿八经的"胡扯",让我陡然明白了孩子为

2017-03-22  本文已影响148人  姑苏淼淼

今天跟一青年老师约好了聊一聊作文课如何上。

他准备下个月上一节作文指导公开课。

来之前,我想到了好多。

我由此想到以往听过的作文指导公开课。

一想到作文指导公开课,我倏忽一下子变为愤青。

一节课四十分钟,你指导总归需要十分八分钟吧,学生思索也要个起码四五分钟吧,就当他们是天才好啦,四五分钟便能憋出一篇。写个百把字的作文,就算二百五十字吧,不用太长,十五分钟也要的吧。

加起来三十分钟了。提一个学生读一下,点评一下,五分钟没了吧,再来一个,好了,一节课结束了。

真的这么上,你会死的很惨。太平淡无奇了,老师讲的不够充分,学生展示不够充分,听的人还没过瘾就结束了。你以为上课是给孩子听的?那是给观摩者听的好吧。

一般看上去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老师指导的出奇的顺利,作文构思写作出奇的迅速,一挥而就,腾出大把的时间用在作文展示上面。执教者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作文的精彩上了,不仅要寄希望于作文写的精彩,还要寄希望于自己能勾搭学生说的精彩,点评的精彩。

要是光光老师讲的精彩还不够的,必须勾搭,百般勾搭,让学生配合你说,配合你展示,配合你点评。

一节公开课,活活累死你。

我内心激愤着呢,那位青年老师来了。

看着他年轻的单纯的面庞,我冷静下来,没有说出刚才内心所想。

换成以往,我一定要噼里啪啦发泄一番才好,大好的机会,一个虔诚的听众。

好在,现在岁数大了,不再愤青了。

我给他看了一篇作文,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一篇小学六年级学生作文,是靠老师的指导写出来的吗?

他摇摇头,笑了,一节公开课,讲的再好,学生也无法写出这样子的习作啊。

他是明白人。

我乐意给明白人出一个点子。

我对他说,今后要牢牢记住这一篇习作,你作为语文老师,永远无法靠技法传授,让孩子写出如此精彩作文的。

你能做的是单项训练和创意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比如,精心准备一节课,专练外貌描写、景物描写。

而且,你还得记住,这些单项训练,学生写的好,并不是你指导的好,你的指导只是引路,学生写的好是领悟能力强,且有一定的天分。

我的点子是,你那一节作文指导课,训练一下动态观察练习吧。

你给学生一个情境,他们可以透过墙壁看到你下班后在家里的一举一动。

你表演一段下班回家后的情景。

学生观察,用笔记录。

我说,你先表演一段简单的动作,学生写完,你点评,教给他们写动态场景的方法,再表演一段复杂点的动作,让他们用那个方法再去巩固练习。

他似乎不大明白我这样设计的用意。

他的年龄和我的教龄差不多,显然一时理解不了我的创意设计。

我没有傲娇到好为人师的地步。

我只能和他聊天。

我跟他聊一聊,你在大学里,热恋了,要写情书了,那是最大的创作冲动。

小孩子嘛,其实也差不多,你不给他一个情境,让他产生创作的 欲望,仅仅是配合你上公开课,你出一个题目,人家孩子压根不想写,你还一厢情愿地巴拉巴拉讲半天,能有啥效果。

他懂了,是不是学生最喜欢窥探老师下班后的情形,极度想了解老师在课后,不再那么一本正经的时候,变成啥样子。基于此,才有这样的创意,是吧?

我说,你可以有更高明的情境创设。

我接着和他聊读某教授写的作文论文感受。

那教授说,实际上,小学生写的记叙文选材大部分是回忆性的材料,要求孩子所写的事,或有趣或难忘或深刻或感人,还要求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

孩子阅历有限,加上身心发展特点,对生活感知敏锐,观察细致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材极其困难。

那教授的见解是,要想激发孩子欲望,让孩子容易写,就去创设机会,让孩子到生活中就某个主题去观察去调研,写观察日记或者调查报告。

那个教授有见地。

真要如他所愿,目前的作文教学要有颠覆性的变化才能实现。你看教材里,一个单元配一篇设定好主题的命题作文。课标要求的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教材上的命题正经的让人了无欲望。比如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趣的事,一节难忘的课,等等。

到老师这里,将本就无趣的题目变得更为面目可憎。开头结尾必须点题,所写的事必须围绕主题写。如果写一个人的作文,看清题目要求,是让你写几个事例的。万一学生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写一个事例的,学生写了两件事,那就惨了。

稍微宽泛一点的作文要求,比如让孩子写“成长的烦恼”,他能在作文里说实话吗,安全的题材,首选的肯定要写为分数而烦恼的,为爸爸妈妈吵嘴而烦恼,等等,学生写出来的,你找不出毛病的,他也不会让你抓住把柄的。

他能写想不考试做游戏吗?他能写喜欢哪个女孩,而无法接近吗?

限制太多,八股要求太多,老化僵化的题目,陈旧形式,本来孩子有表达欲望的,三番五次下来,不害怕作文才怪。

晚上读一读几位简书热门作者写的文章。

一篇是《毁掉你的不是高房价,而是你自己》。作者天马行空,一上来就说,“人是活的,年轻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如果高房价毁掉了你,那是因为你本来就是窝囊废,你天生就会自毁”。

接着"胡扯"了中国的房价并不高,中国人均住房面积是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一线城市房价为何贼贵贼贵的,贼贵贼贵的为啥还有人买,唾液横飞,旁征博引,说的你一愣一愣的。

最后还给出建议,省下耗费几代人积累的钱,去创业去实现梦想,可以到一线城市周边,比如昆山,比如浙江的嘉兴,到那里买房,工作日,就在工作地的周边租个小房子,“你周末回到自己的家,早起,劈柴,割草,在家里养兔子,面朝田野,闻稻花清香,伴蛙鸣入睡”,“周一到周四晚上,你住公司边上的小间出租房,上班走路三分钟,比那些挤地铁上班的有房一族同事节省一小时。”

他的正儿八经的胡扯,让我敬佩叹服。

流畅的表达,独到的观点,哪怕文后那么多读者点评骂他批评他,也无法掩盖他胡扯功夫的一流。

作文,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胡扯嘛,有胡扯的生存环境才有了胡扯的自由,若是让作者带着镣铐胡扯,他还有胡扯的欲望和才情?

一篇题为《普通话是汉语的灾难》,更是胡扯的巅峰之作。你能想象这样的表达会出现在考场上,会出现在平时的作文练习里?老师不扇你耳光就算客气的了,典型的三观不正嘛。

虽然我也不喜欢普通话,我也不敢如此直抒胸臆。你看,我跟我的学生一样,写什么都要瞻前顾后,有写作禁区的。接受多年教育,这一点觉悟还是有的。

一篇《为什么你不去烤羊肉串卖》,如何胡扯的?

文中说,今晚8点路过曹杨路地铁站门口,数了一下卖羊肉串的新疆人摊位前插入那个大篓的的烤钎数量,大约是2000条。

羊肉串的零售价是5元一串。按照每串的利润1.5元计算,每天的利润大约是3750元。2个人平分,一人1875元。如果每年工作300天,年收入是562500元。

文后有点评说,哥们,我卖过羊肉串,怎么没有赚到钱?

这哥们太认真了,人家是胡扯好吧,你倒当真了。

实际上,摆着2000条烤纤,那是卖术,勾引人们联想,哇,那么多人买过吃过,看样子好吃的很呢。

哪里会一天卖那么多。

作者只不过以此为由头,表达他的观点:如果你只是缺钱,如果你真的很爱钱,如果你总是为自己买不起房子而痛苦,我建议你改行去卖羊肉串,真的收入很高,比大多数大学教授或者海龟博士高得多。  如果你连羊肉串都不肯卖,还抱怨自己没钱,那我就没办法了。我已经帮你算出烤羊肉串可以挣多少,你以为这么冷的天站在羊肉串摊位前数2000条烤钎很容易么。

你能读懂他胡扯背后的用心良苦么。

语文老师会说,你忘记点题了,请你结尾的时候直白的告诉我们,你要说啥?

好了,老师不要生气,他偏不点题,偏不直白,存心让读者去猜,你无法扣他的分数了,因为写文章是他的爱好而已,简书写作之外,他还有正经工作的。

读一篇三观很正的《你的人格完善程度决定着你的发展高度》。

顾名思义,作者的观点貌似绝对伟光正啊。

我刚读完时,还被作者忽悠的激情澎湃,我得完善自己的人格啊。

再看评论,一个家伙竟然写了千字评论。

那家伙网名是“当了个当”。他先举了一个例子,扇了上文作者的脸——最初就因为拿破仑说了一句:性格决定命运!衍生出来多少的伪命题!请看清楚,拿破仑说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并没有说命运的好坏,也就是说性格差也可以有好命运,性格好也会有差命运,而且肯定是五五开!

最后,他总结,万法自然,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逃离天道,那就是五彩斑斓的天地人间,自由而欣欣向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无论性格是否完善,无论性格是否“好坏”,只要不是错的,就要听从自己,相信自己,而不是盲目的改变。

我是服了这两位,一个是正儿八经的给读者灌鸡汤,一个是正儿八经的不准灌。

总之,我看到他们的胡扯,陡然想明白了孩子作文为何那么难。

说到“总之”这儿要是结束了,那是习惯病,非要点题。

也学着胡扯几句。

看过“让生活走进孩子的习作”主题帖,众多老师集中一段时间跟帖研讨。

好创意,良苦用心。

我认真读了几十页,满屏的“生活”两个字亮瞎了我的眼。

看完,我倒不觉得学生缺少生活,或者说,生活不是学生难写作文的主因。

看完几位简书作者的胡扯文,我咋觉得,我们是不是缺少一种让学生胡扯的氛围和环境,无法为他们提供胡扯的创意设计,无力激发他们胡扯的欲望。

忘记交代一下,这几位胡扯功夫一流的作者均是简书的签约作者。

胡扯,哪怕背后骂声一片,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吸引点击率是大事。

不是有网友说,如今想成为网红的难度,超过成为高考状元。

一个网红,双十一淘宝销售额过亿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简书的签约作者相当于小小网红了。

也忘记交代,前面贴上来的那一篇学生作文是昆山一个小朋友写的。

我曾经也喜欢那样的行文风格,模仿类似的文章写过,自我陶醉。

那小朋友的作文,似乎是我这么多年,所读过的小学生作文里,水准最高的了。

桔梗花,槐树花,花开花落,聚散离合,小作者的离愁别绪感染了我。

看到这样的作文,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希望。将来,在简书,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是不是又多了一位胡扯功夫一流的潜力作者?

有可能吧。也不一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