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无新事

2023-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潘燕生

经常听到一些七零后、八零后的家长讲自己小时候如何健康快乐成长的经历,他们说这个时想表达的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会那么脆弱,那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其实他们那时候的快乐是无知的快乐,现在的孩子,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获取的知识要比他们那时候不知道多了多少。

爱因斯坦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如果自己已知的是一个圆,那么圆越大,周长就越长,已知外面的无知就越多。

所以现在的孩子面临的问题是儿童成人化,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成人的资讯和思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如果单是说学习,恐怕差别不是那么太大。

当然这也和生活环境有关。

其实那时候应该也有类似问题,只是因为传播的手段落后,传播的范围小而已。

我是1966年出生的人,我在央企的生活区长大,那里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我是长子,因为父母工作上的原因,他们无法按时下班接我,因此我没有办法上幼儿园。我的幼儿时期曾被多个邻里照顾,也被短期送到附近农家生活过。等我长到五六岁时就在家自己照顾自己了,也早早地学会了做饭炒菜。

因为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被约束,所以也不喜欢学校,我有时候喜欢去学校是因为在那里有同学可以玩,离开学校就很不容易找到玩伴了。

我的父母因为家庭成份问题晚婚晚育,因此我的同学基本上都有哥哥或者姐姐,他们在放学后经常被留在家里学习,他们的哥哥姐姐辅导他们。

我父亲基本上是不过问我的学习的,他经常对我说和教育有关的话是这样的:“我刚才去买菜,路过**(同学)家门口,就看见他就在那里读书,现在我都买完菜回来了,你还在睡觉?”

还有一次我实在是一个人无聊透顶,就去找住在附近的一个同学玩。

当我敲开他家门时,他妈妈告诉我他不在家,已经出去玩去了。

我只好悻悻而去,但是当我无意从他家后院的坡上路过时,就看见他姐姐正在院子里辅导他学习。

等我上初中,受回城知青邻居大哥哥们的影响,我更不爱学习了,所以初中毕业考试,我成了班上倒数第二名。

为了让同学们参加省重点中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考入省重点中学,老师组织了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补习,我被理所当然地排除在外。

当我也参加省重点中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并被录取时,我的老师和同学父母去那一所省重点学校向学校领导反映我不但自己不学习,反而影响同学学习,以至于我在省重点中学的第一个学期是以试读生的身份度过的。

我从小学到参加工作这些时间里,虽然相处的同学不是特别多,样本也不是特别大,但有同学暑假野泳溺亡,有同学为掏鸟窝高空坠亡,有同学因病离世,有同学欺负老实人被反杀,有同学患上精神疾病,有同学触犯刑法被判刑,有初中毕业不久就做父亲的……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呼吁教育不要内卷,似乎教育的“家庭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但我还是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动于衷。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很多现象不过是互联网放大的结果而不是什么新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