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课程体系感悟之四 人人皆可为圣人
复归于婴儿
周末于家中,本来是自由安排的时间,与三岁的女儿一起,给她读书、陪她玩耍。恰是这样的放松,容易把教师所传修习抛诸脑后,睡前反思,深深感受到几天来日日精进之功,如昙花一现般。回过头反思一天所言所行所思,还是东一头西一头,拿起书来看几页,听老师的课程一会,又就陪孩子去了,洗衣做饭……如此这般,归根于心之散乱。心之散乱的根源,还是在于对于学习没有一种智慧的取舍。如林格老师所言,学习不在于求多,而在于求少。老师真所谓“一语中的”!
早起,跟随林老师所言的圣人所行之事,观照、修正、模仿,在这种模仿之中,仿佛能够领悟到圣贤的真意吧。
吃饭时,身子坐正。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有度有节。以前不能够理解孔老夫子的这份对于生活的高要求。如今早饭之时真的如法去做时,似乎能感受到孔老夫子对于吃饭这件小事如此行之的深意。在这种对于饭菜的精致要求之中,对于饭菜的恭敬之心升起。而在细嚼慢咽之中,也避免了陷入口腹之欲的盲从与惯性之中,有度有节之中方能品味到食物的原汁本味。我们生活之中,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的“念兹在兹”呢。我们吃着饭,想着事。喝着水,看向他处。生活即在此处,在这种品质和追求下,才能回归到生活本身吧。这就是我践行的收获吧。真如老师所言:行后才能有知。
不免联系到孔子的送客之道。从小父母就对礼数的教导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吃饭时等桌上所有人动筷子自己才能动筷子;吃饭菜只能吃自己对着的那一部分;遇到长辈一定停下来,毕恭毕敬问句好;客人到访,一定迎向门口迎接;客人离开,起身送出大门以外,甚至送出胡同尽头……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
小时候的自己,就觉得爸爸妈妈的礼数是束缚,自己拼命想要打破。那时候的自己就像等我长大了,我就要做那个第一个动筷子的人,哈哈。小时候的自己,期盼着长大。长大了的自己有多么怀念那个时候的小女孩。如今,很多时候骨子里烙下的印记,渐渐有了怀疑。看到的周遭,面对的纷繁复杂,对曾经父母那质朴的教导有了一份不恭敬。仿佛长大成人的我,忘却了曾经的根本。
近日回老家,返程中,三岁的女儿指着村里的房子兴奋喊道:石墙!我不禁一阵,随即想到:是呀,对于女儿而言那质朴的石头是那么的新奇,因为她的世界都是精雕细琢的高楼大厦,对于这样质朴的石墙是多么新奇的存在呢!看着孩子指指点点的样子,让对象把车放慢下来,摇下车窗,寒风吹来,孩子指点着一个又一个石墙。我跟她约定,下次来姥姥家,我们一起摸石墙。那一路,孩子一直在寻找石墙……曾经年少的自己不懂,长大了的自己迷失,如今读到圣贤的教诲不禁慨叹那淳朴的家乡养育出来的接地气的民风里其实老早就在我的血液中留下了质朴的印记,只是我渐渐忘记了。我想,这是一种回归吧!
在一阶一道中,回到内心质朴的初心,然后走向生命的高处。
2020年1月5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