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七虞2
早上好,亲爱的孩子们!用晨诵唤醒生命,用经典照亮人生!今天我们继续读笠翁对韵七虞的第二小节。一起读一遍吧!
我们来看这一小节的意思:
罗对绮(qǐ),茗(míng)对蔬。“罗”指稀疏轻软的丝织品,“绮”指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罗绮指华美的丝绸衣裳。“茗”泛指茶,“蔬”即菜蔬。
柏秀对松枯。“秀”的本义是谷物抽穗开花,引申为“精华”“灵秀”“美丽”“茂盛”。柏树枝叶繁茂,松树却已枯萎。
中元对上巳(sì),返璧对还珠。“中元”指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认为这一天地狱开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也是民间祭祖的日子。
“上巳”即上巳节,指阴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为三月三日。这一天春和景明,和风拂煦(xù),人们纷纷来到水边,洗濯(zhuó)污垢,祭祀祖先,宴饮嬉戏,这样的活动叫“休禊(xì)”,以禳(ráng)灾祛(qū)邪,祈福致祥。
“返璧”指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提出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当时秦国强大,有并吞六国的心思。赵国如果不同意,就给了秦国攻打赵国的借口,如果同意,又担心被秦国欺骗,失去了和氏璧却得不到城池。赵王正在左右为难,有人向他推荐蔺相如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见了秦王,拿出和氏璧来给秦王看。秦王非常高兴,自己看罢又让大臣、妃嫔和侍从们相互传看,却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看出赵王并没有拿城池交换的诚意,就起身上前对秦王说道:大王,和氏璧虽然漂亮,但也有一点瑕疵,让我来指给您看。秦王不知是计,命人将璧交还蔺相如。蔺相如接了和氏璧,紧紧抱在怀里,后退几步靠在一根房柱上面。突然怒发冲冠,板起面孔对秦王说道:“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提出拿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赵国大臣都说大王贪心,恐怕会拿空话哄骗我们。我觉得平民交往尚且讲究诚信相待,何况是两个大国之间?所以力劝赵王把宝璧献给大王,也借此机会增进秦赵两国关系。“因此,赵王非常虔诚慎重,专门斋戒五日,在朝堂上举办了很隆重的启送仪式,派我带着国书捧璧敬献大王。“可是大王接受宝璧却毫无礼节,相互传看如同儿戏。我看大王并无诚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换,所以找借口要了回来。“现在大王如果强逼我交出和氏璧,我就连头带璧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蔺相如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睛斜瞄着柱子,好像随时就要撞上去的样子。
秦王大惊,赶忙好言劝阻,一边叫人拿来地图,摊开在蔺相如面前,指点着说要把哪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蔺相如看了一眼地图,知道这不过是空中画饼,就继续对秦王说道:“和氏璧乃天地灵气汇聚而成,是天下公认的宝贝,希望大王也象赵王那样,斋戒五日,在朝堂上布置隆重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害怕和氏璧被弄坏,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先行沐浴、斋戒,让人把蔺相如安置在宾馆里面暂时住下,五日后再来献璧。蔺相如从秦王和秦国满朝大臣的神色断定,秦国最终也不会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就暗中让随从化妆成老百姓,带着和氏璧悄悄返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朝堂上设置了隆重的仪仗,重新接见蔺相如过来献璧。蔺相如如约再次来到秦王朝堂,一见面就毫不客气地对秦王说:“对不起,我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秦王一听,脸色骤变,正要发作,只听蔺相如继续说道:“大王别怪。现在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国把和氏璧给了您,能不能得到十五座城池,我实在不能放心。请大王先将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赵国绝不敢不把和氏璧给大王送来。”这时朝堂上议论纷纷,秦王手下那些文臣武将感觉受了愚弄,吵嚷着要把蔺相如抓起来处治。蔺相如背起双手,仰面观天,泰然自若,没有一点儿害怕的样子。秦王跌坐在位子上,他没有想到蔺相如会来这一手,心中寻思:现在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让秦国陷于不义,又断绝了秦赵两国交往。即使出兵征讨赵国,眼下赵国也肯定有了准备,恐怕难以占到便宜。于是摆摆手止住大家议论,分附接见礼仪照常进行,最后恭恭敬敬礼送蔺相如回了赵国。
现在,人们常用“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它原来的主人。
“还珠”指成语“合浦还珠”。东汉时广东广西沿海一带称“合浦”,盛产珍珠。这里出产的珍珠又大又圆,色泽纯正,称“合浦珠”。当地百姓以采珠为生,生活富足。一些贪官污吏乘机巧立名目,盘剥珠民,甚至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强迫百姓狂捞滥采。结果当地珠蚌越来越少,都跑到临近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区)了。后来,朝廷派了一个叫孟尝的人到合浦当太守。孟尝为官清廉,爱惜百姓,废除了那些不合理的盘剥政策,又下令禁止乱捕滥采,保护珠蚌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大量繁衍起来,合浦地区恢复了盛产珍珠。成语“合浦还珠”或“合浦珠还”,就是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者人去而复还。由这两个典故组合而成的成语“还珠返璧”,也是用来比喻宝物失而复得。
云梦泽,洞庭湖。云梦泽是战国时期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洞庭湖水域也非常辽阔,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玉烛对冰壶。“玉烛”是对烛的美称,也用来表示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冰壶”指盛冰的玉壶,比喻人的品性纯洁。
苍头犀(xī)角带,绿鬓象牙梳。“苍”本义指草的颜色,即浅青色,也指灰白色。“苍头”一指以浅青色或灰白色布巾包头的士兵或奴仆,二指头发花白,上了年纪的男子。“犀角带”指用犀牛角装饰的腰带,具有一定官职品级的人才能佩戴。
“绿鬓”指年轻貌美的女子,鬓发黑亮浓密,称“绿鬓”。象牙梳就是用象牙做的梳子。
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luán)影不孤。“松阴”指松林中隐蔽之处,一声鹤鸣,引来其他同类鸣叫回应。这句话出自《周易》《中孚》的卦辞“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比喻有才能有道德的隐士虽然不张扬外露,但会有很多人受其影响,与其灵犀相通。成语“鹤鸣之士”就是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青鸾”是传说中的神鸟,西王母的信使。文学作品中常以“青鸾”指代传信的使者。如宋词中有“赖有青鸾,不必凭鱼雁”,清纳兰词中有“青鸾杳,碧天云海音绝”之句。另外,“青鸾”还有“镜子”“镜中影像”的意思。如古诗中有“妆台尘暗青鸾掩,宫树月明黄鸟啼”,“侍儿扶傍妆台,懒把青鸾高照” “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常如见故人”之类的句子。这个用法源自南朝志怪小说《异苑》,书中记载古代西域有一个小国叫“罽宾(jì bīn)”,国王在山里得到一只青鸾,养了三年从来不鸣叫。国王夫人说:“听说它见了同类就会鸣叫,何不拿镜子来放在它面前试试。”国王就命人拿来一面镜子。青鸾看见镜子中的影像,果然高声悲鸣,振翅奋飞,朝着影像直扑过去,却一下子撞死在镜子上。由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镜里孤鸾”,用来比喻失去伴侣的痛苦及夫妇离别的悲哀。
竹户半开,对牖(yǒu)不知人在否?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户”指“门户”,“牖”指窗户。竹门半开半闭,顺着窗户朝里面探望,不知道有没有人在?柴门紧紧地关着,车辆停在外面,是否还会有客人过来住店?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打着节拍再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