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人如何做朋友圈营销
我真正开始在朋友圈营销,大概是2016年8月开始的,那会也在同步运营个人公众号,我卖的是“虚拟智慧商业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传统企业,也有不少新兴互联网公司,知名上市公司,粗略算了一下,这两年从公众号引流到个人号,通过朋友圈内容做营销辅助,一对一私人微信沟通,一般合作金额大于五万的都见面了,也有部分五万及五万以内的面都没见过,聊几句就发合同签约了。
目前,从新媒体端引流最终成交的有将近七百多万,大部分客户都是我读者,或者读者推荐的客户。
严格的说,我也是一个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输出有价值内容,最终靠打造个人品牌实现商业变现的服务型微商,我的微信号留言时常回复不过来,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个人主动加我寻求合作,约见面都约到一个月后,我每天得删除一些人,才能加进一些人,这是这两年常有的事。
公众号+微信群+个号朋友圈是我最常用的新媒体工具,除了始终如一的分享价值之外,我不认为有什么特别的绝招了,大部分人过于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粉丝数和阅读量,没有找到朋友圈和公众号微信群之间的平衡关系,没有理解“拉新,建池,内容,激活,转化,裂变”这个链条的内在逻辑,也不能耐住寂寞,沉下心来通过输出内容提升溢价,所以找不到门路,坚持不下去。
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的朋友圈看看,有时候我觉得浮躁的时候,自己翻开以前朋友圈的内容,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找到一些特殊的力量,很多文章,我一看标题都能清楚的记得,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写的,那天发生了什么,遇到了谁,是什么天气,那个项目是怎么做的,客户当时和我说了什么,多少人点赞,他们的评论是怎样,这些都是自我正向反馈,就像大部分人围观我朋友圈,和我接触后的评价都差不多:真诚,专业,有韧劲,靠谱,当然,深入接触一下,你可能发现我脾气不太好。
新媒体就是孕育个性的土壤,它呼唤的是自由表达、开放、包容、自我的新审美,更是新职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流行的新方向。
一个人的朋友圈状态,从侧面反映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有主见、又成熟理性的人,我相信他的朋友圈是很少会看到“深度好文、不转不是人、转疯了”之类的东西。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压抑内心情感的文化,每个人都如同戴上面具一般,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个性被解放,压抑的人终于得以释放,他们开始真正做自己,首先是“在朋友圈做自己想做的人”。
在我的朋友圈,我认为这是我的个人职场品牌展示圈,第一眼能让人初步了解的是头像,签名,朋友圈背景图片,告诉别人,你是谁?你做什么的?能给人提供什么价值?
“专业的干货分享”是可以让一个人停留的,公众号更新的文章,我都会第一时间转发到朋友圈,哪怕是记录自己的健身状况,我都配图一张书籍思维导图,因为我相信这些对别人有帮助有吸引力。
朋友圈内容的大调性就像一个品牌的定位,克制,干净,简单,不发广告。一天最多发1-2条,不刷屏。不发给自己减分的内容,尽量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也就是“人设”,所谓逼格,高级感,这些不是我的追求,因为我也不是网红,偶尔发布一些体现我的个人生活,品位,正向情绪方面的内容,让人知道这不是一个营销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情绪,个性鲜明,充满正能量的人,有些过于隐私的内容,比如自拍照,我都分组了。
可以说,每一条朋友圈内容,我确实都有目的,一次只表达一个内容点,不负面不偏激不抱怨,再加上我对配图有种强迫感,没有质感的照片宁愿不发,定期清理朋友圈的内容,也是一个好习惯,用wetool可以在不打扰人的情况下找出僵尸粉,腾出位置。
如果你是微商,卖产品的,可以在朋友圈发哪些内容?
比如产品推荐,用户故事,生活格调,疑问解答,设计灵感,身份彰显,情绪渲染等,每一条文案的措辞都值得斟酌,文案决定转化率,配图前面说了了,没有逼格不加分的不要发。
对于其他行业的营销,适合分享什么?
•1.分享你的日记文章
•2.分享社会热点和乐趣
•3.创造话题与朋友互动讨论
•4.咨询求助分享你的专业知识
•5.分享产品的新闻和真实的客户见证
•6.分享产品的实用价值
昨晚读到一首小诗,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写的:
“塔古斯河美过那条流经我村庄的小河,但塔古斯河却又美不过流经我村庄的小河,因为塔古斯河不是流经我村庄的小河。”
意思大概是:别人看起来再壮观的波浪,它如果与你的生命毫无瓜葛,其实根本谈不上任何壮美。
所以,我已经很少刷朋友圈了,只固定看几个人的朋友圈,对我有帮助的,我感兴趣的人都标了星星。
朋友圈就像个大舞台,真正会表演的人不多,我们就像是朋友圈的演员,扮演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呈现我们想要呈现的生活。刷多了朋友圈,会产生一种焦虑,因为时间过得非常快,和朋友圈那些“丰富与热闹”对比起来,一种无法言说的焦灼感,油然而生。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在这个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技术更跌迅速,朋友圈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好像被什么东西推动着加速前进,有时候,我们的确会觉得失控了,并不明白内心真正所需所想;很多事情只是浅尝辄止,浮在表面,缺乏一种累积的裂变和深度的思考。
也许就是这么个境界,虚怀若谷,脚踏实地,不被干扰,保持清醒,专注于内心,盯着自己脚下的路,也许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我们眼里的朋友圈。
作为一个新媒体人,肯定离不开朋友圈营销。首先,前提要加上定语:“正能量朋友圈营销”,不是我造概念,而是我认为这是首要的价值观。
做营销,本质是一种利益交换,更需要正面、积极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常说的:“诚信、共赢、公平”,不管搬到哪个圈,哪个时代,这些导向,万变不离其宗。
为什么我们鄙视微商,鄙视拉人头,鄙视各种p图各种晒,鄙视三无产品害人不浅,本质都是他们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与准则--诚信、共赢、公平。
其次,基于这个前提,朋友圈营销的特性,其实本质就是“朋友+圈子”,产生的交易。
为什么是朋友圈,而不是交易圈?
根本在于“朋友”两个字。
朋友和陌生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信任!
这也是一切交易的第一个难题。
如何解决信任问题?
我的建议是打造”专家、朋友“的个人品牌形象。
毋庸置疑,我们都愿意相信专家推荐的东西,所以想卖什么,就把自己打造成那个领域的专家,提升专业技能,不断释放,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自己成为朋友圈里的专业核心人物,服务好一个客户,他后面有一群客户等着你,也就逐渐突破了个人朋友圈的局限。
再者,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也是朋友圈营销的价值所在,圈子,一个人可以影响一圈人,一个吃货可以影响一群吃货,这群人被影响后,再引爆二次扩散,影响了另一群吃货,这就是圈子营销的病毒式扩散。
因此,朋友+圈子,奠定了正能量朋友圈营销的威力和效果。
正能量朋友圈经营有两个法则,一个250法则,一个是2-8法则。
250法则是人脉圈子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法则,也就是说你的朋友圈大小,活跃人数,也就是250人左右是较为健康的,这里是指活跃的,有互动的,一般发布一条产品信息,这250人当中会有百分之3-5个人可能会关注、咨询、甚至购买。
事实上呢,现在各种引流大行其道,很多人都是三四个手机,发布一条动态一万多人看到,特别是一些自媒体人,但是其实,随着人数越拉越多,当信息变成广告,这种动态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圈子广告效应,无法绕开这个法则,大众审美疲劳是恒定的,所以只能在营销内容和活动上创新。
另一个法则是28法则,这是营销转化的问题,任何商业活动都如此。
比如以以300人的朋友圈为例,发布一条营销动态,大约有60人会看到你发送的消息,点开朋友的大约有12人,有兴趣的只有2个人,真正购买的几乎为零了。
有时候,你发布一个状态,可能迎来大量的点赞、评论,但是真正代理产品开始销售后,大部分人都会沉默,因为涉及到利益,大部分都会考虑值不值,优惠吗?赚我钱了吗?
所以朋友圈,不能作为唯一营销阵地,我们还有公众号、社群、线下交易等其他平台。
朋友圈营销分为道和术,道注重研究营销的基本思路和顾客购买的逻辑思维。而术注重一些基本技巧的使用,会因行业不同而各有所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总之,微信只是工具,沟通是为了解需求,朋友圈是其中阵地之一,做营销,我们始终要思考的是:
•第一,客户缺什么
•第二,客户困惑什么
•第三,客户希望得到什么
•第四,我可以为他们带去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