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朋友圈已记录了我的生活
我不是个刷圈狂人,也不是点赞狂魔。就是偶尔发圈,有时候是一组照片,有时候是几句心情,有时候是一篇觉得好看的文章。有一阵子懒了或是忙了,经常完全不看朋友圈也不发朋友圈。就这样,积攒下来,竟也有不少的朋友圈内容了。
其他的内容平台,微博是许久不玩了,系统推荐的广告内容太low,直接影响了使用体验。还有Peer pressure,或者说friends pressure吧,潜移默化的,许多的交往从qq微博论坛迁移至微信。还有同事,以及众多师长开始使用微信,越来越习惯于微信社交。
在回家路上,和女儿提起去年路过同一座塔,她完全不记得。于是翻朋友圈找当时发的内容,配的文字是“花市灯如昼”。已经快一年了。看着朋友圈里那些文字,那些照片,那些零零散散的点评,惊喜地发现,在继大学时代的纸笔日记时期结束之后,我的生活居然有了另一个记录平台。
那天和同事聊起日记习惯,她是中学的时候写日记,交笔友什么的。我也是从初中或是更早,一直记到快大学毕业吧。不过我的日记,基本上都是意识流,可以从日记中看出当时思考了什么,看了什么书,却绝难看出我和谁吃了饭,吃了什么东西,诸如此类。所有涉及的细节,往往和当时的思考有关。
奇怪的是日记习惯并未在博客时代延续,博客也有断断续续写过,博客动力,blog China,msn space,歪酷…诸如此类,在新浪博客大肆抢占市场之前,在Facebook还未出现之前。现在那些内容早已湮没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也有少许还在艰难存活。
大学时代的网络生活,大半给了论坛,或说校内bbs。新人类,思雨小语,飞天幽兰,月牙鸣沙,再到后来的西北望。奇怪的是我注册了星期天的账号,却绝少在上面发言。那天看到北极发星期天论坛还在,莫名想起当时老虎发给我的新人类所有精华帖做的电子书,想起辣椒写的《枫叶红》,想起在我的电脑上存活数月的新人类…
还有一部分网络生活在qq上,其实也还是同一群人,外加少量中学同学什么的,纯网友极少,然而也有。至今记得有个网友问我地址要送我礼物时的恐慌,仿佛网络和现实世界的联结第一次那么明白。一个来自山东的网友,说在我的话语支持下度过了高三复读的苦闷,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想要感谢我,而我几乎没有做什么,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鼓励话语。向来不吝于帮助他人的我,却对不明来由的好感有种莫名的恐惧。着急忙慌的拒绝,而后加黑名单,从此不再联系。在网络上,切断联系总是那么轻易又无所畏惧。像是《解除好友》里那样将生死与网络连接得那么紧密是极少见的,但从网络上切断与一个人的联系确实极容易而又没有什么后续。
附图是时隔一年的同一个地方,年年岁岁塔相似。
不知不觉间,朋友圈已记录了我的生活 不知不觉间,朋友圈已记录了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