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 他者眼中的鲁迅—金庸如何看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5799329/f89875955c25df33.jpg)
这段话充斥了我的整个初中。从初一就开始背,我以为背过了,老师检查过了就算作结束;可是初三备考中考的时候,我温习了第二遍,且铭记到了现在。
初中时我喜欢的男孩子很喜欢鲁迅,动辄就整两句有的没的,还非要说是人家鲁迅说的,鲁迅作为不知情者就成功地接了无数个锅。
因为应试教育的摧残,我对上过语文课本的作家都没什么好感,自然不会放过在我耳畔出现次数最多的鲁迅,所以课外基本上没有再多读过鲁迅写的文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喜欢看一些揭露人性和批判事实的文字。作为一代名人,鲁迅的精神一直被颂扬,我也因为被人洗脑而立了flag决定近期多多拜读鲁迅的作品。
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鲁迅已经是一个logo,就像是AJ一样,你没穿过,但是你一定听说过,并且早早就在心里给他预留了位置。
他者眼中的鲁迅
余华
易卜生的名字最早以中文的形式出现,是在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里。这是两篇用文言文叙述的文章,发表在一九〇八年的《河南》月刊上,易卜生去世将近两年了。一九二三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在演讲里说:“走了以后怎样?易卜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责解答的责任。”然后鲁迅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给予解答:娜拉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鲁迅认为,妇女要摆脱任人摆布的地位必须获得与男人平等的经济权。鲁迅在此用他冷嘲热讽的语调说道:“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挪威航空公司飞机尾翼上巨大的易卜生头像,以及这样的头像缩小后又飘扬在奥斯陆的大街上,让我感受到了易卜生在挪威的特殊地位。当然这位伟大的作家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可是我隐约有这样的感觉,“易卜生”在挪威不只是一个代表了几部不朽之作的作家的名字,“易卜生”在挪威可能是一个词汇了,一个已经超出文学和人物范畴的重要词汇。
就像我小时候的“鲁迅”,我所说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鲁迅”。那时的“鲁迅”不再是一个作家的名字,而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词汇,一个包含了政治和革命内容的重要词汇。于是,我在奥斯陆大学演讲时,讲起了我和鲁迅的故事。
毛泽东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5799329/73884d459307f471.jpeg)
王安忆(与陈思和的讲座现场)
那年的作业,有学生想象了鲁迅、许广平和海婴一家与从北京而来的朱安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场景,王安忆赞许这个设定充满丰富的扩展空间,但也隐隐觉得“这似乎对于鲁迅是一种冒犯”,“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少出现生活伦常画面,小说是有世俗性的,但在鲁迅的小说中却难以找到世俗读者期待的生活场景——他一直是那个严肃战士的形象。”“鲁迅为什么要写小说?”王安忆说,这是困惑他的问题,鲁迅的小说当然是第一流的,“但以他战斗的人生观、对社会批评的人物和旧学的积累,小说于鲁迅似乎没有写作的必要,事实上,鲁迅留下的小说作品的确数量不多,篇幅也不长。”
“屈就”,是王安忆找到的鲁迅之于小说的关系,“鲁迅之所以写小说,可能还是出于推动新文化的目的。胡适曾说,白话文能否成功,在于身体力行的实践。对于鲁迅和新文化一代作家来说,重要的还是用小说这个形式推动白话文、新文化,让大众都有可以享用的语言文化果实。”在王安忆看来,鲁迅对于小说写作十分“挑剔”,“他用词节俭,对于什么样的人和事可以进入小说相当挑剔,因为他眼中的大多数人和事都很不堪,写小说确实难为了他。以同样身为小说写作者的心境推想,找到可以作为小说写作的材料,是最难的事。小说写作者必须经常挑剔自己的写作对象,其实挺分裂。”
“如若不是被启蒙的人物挤压,如果不是这般战斗的性格、理想没有那么宏大,鲁迅的小说成就可能更大”,王安忆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作家,他们这一代小说写作者所继承的源流并非从传奇、话本而来,更多的是受到“五四”一代小说的影响,“‘五四’小说与之前的社会小说、民国小说最大的不同是,小说中有了一个‘观看者’,去‘看’世间百态,而之前的小说都是身在其中,没有人出来‘看’。有了和叙述对象拉开距离的叙述者,是我们从‘五四’小说中继承下来的东西。”
金庸
金庸是非常尊重鲁迅的,他在《金庸与池田大作谈鲁迅》中说道,我们尊重鲁迅,不但是由于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封建腐败现象毫不妥协的激烈斗争,对中国人性格中萎靡不振、麻木不仁的朽败情况大力鞭笞,那种几乎要呕出血来的痛心疾首。金庸的这段话说出了大众的观点,但他又不仅仅把鲁迅看做是一位大作家,鲁迅是一位大人物!
我能想象得到,当金庸说出鲁迅是一位大人物时,他的心情是如何的激动,他是怀着无限敬重来谈鲁迅的。因为在金庸眼里,鲁迅不次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伟人。金庸说,今日中国文人提到鲁迅时,通常称之为“鲁迅先生”,而不像对茅盾、巴金、沈从文、曹禺、老舍、冰心等人那样直呼其名;就如我们通常称“孙中山”为“孙中山先生”,而只称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一样,不是对后者不恭敬,而是对前者特别恭敬。
金庸评价鲁迅先生眼光独到,他认为鲁迅先生的历史观,也就是鲁迅的民众观。因为鲁迅曾单刀直入说过,中国人民的历史,充塞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种情况。回望历史,现在中国的发展,是建筑在鲁迅先生等许多先人立下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鲁迅很容易理解,可为什么总有人说读不懂鲁迅?鲁迅的文章刚劲有力,嬉笑怒骂让一些人深刻入骨无法接受,笔下的人物总能让读者找到现实中的自己。中国人总喜欢被表扬,最怕揭短了,因此鲁迅也总被人骂。这其实是一些人对鲁迅作品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不要强调什么,鲁迅的杂感不太符合汉语言的语法,不愿意灵魂被触摸被拯救,却在嘲笑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仍有人并不能完全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精神胜利法在中国民众当中依旧存在着,但道理是可以讲通的。
让我们一起记住那个如火如荼年代吧,鲁迅精神是多么地美丽。
文末福利
关注公众号“读思之所”,回复“金庸”,你可以得到金庸全套小说,明河社1981年版,最接近明报连载版本。另外,你还可以得到金庸跟池田大作对谈的全稿。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