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尽显英雄本色(三)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224人  悠悠729

                  悠悠

二、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内战。而日本帝国主义却狼子野心,虎视眈眈,蓄谋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同年7月,日本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国民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国内军阀割据,蒋介石为了保存嫡系兵力中央军,即黄埔军校的子弟兵,不发一兵一卒去东北。当时的中国正陷在严重的分裂、内战之中,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等十几个分裂的军政系统,不断地爆发军事冲突以及地盘争夺,严重的耗损国力。

在“九·一八事变”以前,张学良统帅的东北军的兵力仅次于中央军,是蒋介石的心头大患。蒋介石正好趁机先让张学良垮掉,收编他的军队。“安内”即剿共,其实还有深层意义是蒋介石想收编各地的军阀割据的财权兵权。蒋介石还寄希望于国际联盟,争取国际上某些强国的支持,或是武器或是金钱。

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长征胜利后,三大红军主力总共有八九万久经沙场、装备良好的战士,都集中在西北。十万张学良统帅的东北军,四万杨虎城统帅的西北军,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与红军停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1936年12月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东北军和西北军控制了西安。蓝衣社特务被逮捕,参谋总部人员被关起来;邵力子省主席和警察局长也成了阶下囚;西安市警察向兵变部队投降;南京方面的五十架轰炸机和飞行员在机场被扣。

张少帅的卫队长孙铭九上尉率部进攻总司令住处。警卫人员猝不及防,总司令狼狈地躲在一块大岩石旁的小洞里——这块大岩石是长城建造者秦始皇陵寝所在地的标志,成了杨虎城将军和张学良少帅的阶下囚。

张、杨逼迫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

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得到亲法西斯的黄埔系、蓝衣社、在野的汪精卫系、西山会议派、CC系和南京的德、意顾问的充分支持。他们想夺取全部军权,把国民党内的开明派、亲美派、亲英派、亲俄派、统一战线派统统压下去。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许多人认为,共产党为了要报蒋介石对他们进行十年无情战争之仇,现在一定会得意洋洋要求把他处死的。许多人认为,共产党会利用这个机会与东北军和西北军勾结,大大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南京进行新的争夺政权的大决斗。

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给日本侵略者提供有利条件,亡国奴的命运难逃。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命运危如累卵,“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力挽狂澜,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组成代表团到西安去调停。

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一到西安以后就去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当时身体犹弱,惊魂未定,据说见到周恩来——他原来的政治副手,曾经悬赏八万元要他首级——进了房间向他友好地打招呼,吓得脸色发白。

经过中共和各方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须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