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父母,才会把自由和教育对立起来
端午节第一天假期,在坐飞机的时候,我全程的整个想法就是想跳机,并不是因为坐飞机耳鸣眩晕什么不舒服,而是飞机上的熊孩子们太吵太吵了!
飞机上大概有6个小朋友吧,一上飞机看起来大眼睛嫩皮肤的他们还是很讨人喜的,但是在飞机开始滑行的时候,所有小朋友就好像约定好了似的开始倒计时,当飞机飞上天的时候,他们的声音达到了最高分贝,在飞行过程中,随着飞机的起伏,他们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大叫声,哭闹声,笑声…当时我唯一想的就是大喊一声“闭嘴”,要不然我就跳机。
我以为小朋友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他们的家长起码会告诉他们小点声,影响到其他人了,但是我完全多虑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节日的原因,大家心情都处于狂迷的状态,这些家长非但没有教育小朋友,反而听他们叫得越发起劲而更加鼓励,本来我也想狂迷的假期,生生被这些孩子们叫清醒了。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来了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里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妈妈带着她6个月大的宝宝坐飞机,上了飞机头等舱后,她请空姐帮她给所有头等舱的旅客送了一封信和巧克力,信的内容是带宝宝写的,大意就是“我”可能会在飞机上忍不住哭闹,给你们带来的麻烦,还请原谅。
两件事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可能有人说那个头等舱的女人家庭条件好过普通人,教育理念肯定要比普通百姓高,你这不就是看不起穷人,嫌弃穷人家的孩子嘛。这个观点我觉得我不用举很多例子就可以不攻自破。富二代中仍然有子女在校园中肆意欺凌其它学生的例子,而平凡的家庭中也有将子女教育成有为青年的事例。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行团, 有一个小男孩也是特别淘气,在车厢里大吼大叫,拿小石子扔别人,吃饭的时候故意捣乱,把沙子放到人家的碗里,不停地恶作剧,终于有个大人忍不住了,说小朋友你不要再调皮了,结果小朋友哭了,小朋友的家长立马找上去讨说法,那个人说,“你家孩子太闹了,我正在吃饭他不停地跑来跑去,还趁我不注意拿沙子扔我碗里,倒也没什么,但是万一他把饭洒了,弄他身上,烫着了怎么办”。这孩子家长也是够凶悍地,说“这不是没烫着嘛,他一个小孩子跑来跑去不是很正常嘛,他越是叫得欢,我们就越开心,小孩子就不能束缚他的天性,要让他自由成长”。
那一刻我想无能的家长,才会把教育和自由对立起来吧。
前一阵子,看了那部排名炸裂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令我感触颇多,其中一个便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这部电影的一些影评说这位父亲太过严厉,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们的身上,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小的时候,父母给我们寄托了太多的他们的愿望和梦想,但却单单没有问问我们愿不愿意去做那些事情。但是这两者的区别却在于,阿米尔汗饰演的这位爸爸,他并不单单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他两个女儿身上,而是在发现了她们在这个方面的天赋之后,敢于和这个世界对抗,去帮她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她们真正地实现自由,有更多自主选择的全力,尽管这个想法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被她的女儿们理解,但是当吉塔在听到小新娘的那番话和赢的第一场比赛之后被激发出对于摔跤的热爱之后,她是感激自己的父亲的。
孩子们就像一个璞玉,他们是需要打磨的,千里马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发现他们的伯乐,也是没有意义的,而每一个父母则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那位伯乐。若是影片中的父亲任由他的女儿们自由生长,给她们足够的空间,看起来是给予了她们自由,但是结果就是她们只能在14岁的时候嫁给一个她们可能都没见过的男人,终其一生困于灶台和她们的男人孩子身边。
弱者当不了好的父母,他们没有勇气去帮助孩子发现他们自己的天赋,支撑他们的梦想,对他们严格要求,修剪他们身上的恶习,把他们推到悬崖下面,让他们学会自己振翅飞翔。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敢于让孩子走上那条少有人走上的道路,并愿为他逆风而翔。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启蒙站,一个真正有能耐的家长不是那些让孩子为所欲为的人,这样只会让孩子的道路越走越窄,阻断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会在孩子们走偏的时候及时拉他们一把,就像《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在女儿们故意不接受训练去参加婚礼的时候大闹婚礼,当众给他们颜色;在吉塔进入国际体育馆,开始留长发、喝酒逛夜店的时候,他要和女儿比试,唤起她心中的斗志;当教练告诉吉塔只要不输得太难看的时候,父亲给她力量,成为她坚强的后盾。只有真正强大的父母,才会更加在意修剪他们的枝叶,因为这样的教育才使他们通向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