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甘 身先去 刹那芳华 精神永驻
已记不清从哪里看过一段话,大意是说人要想成长,建议多看看历史和名人传记——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吧。
感谢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我们就算不买纸质书,也能从网上看到或听到精彩的人物传记了。
今天,听了十点读书储杨领读的《不惧离散,只怕动情:萧红传》。萧红是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界30年代的文学洛神”。然而,她所走的每一步,都荆棘密布。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这是萧红病重时写下的话。三日后她撒手人寰,终年三十一岁。
萧红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差的,只因出生在端午节,她的不幸就开始了。
旧人迷信,认为端午节是屈原祭日,这天被称为 “恶月恶日”,据传这时出生的孩子,“男杀父,女杀母”。
蹊跷的是,萧红的母亲生下她后久病不愈,八年后病故一一命运竟如此捉弄她。
重男轻女的祖母和父亲都不喜欢她,甚至自己的生母也并不十分爱她,幸好有祖父视她如珍宝,带她玩耍,教她识字,在她心底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她在书里找到了快乐,文字让她着迷,心心念念的只有读书一事。
小学毕业时,她想继续读书,遭到父亲和继母的反对。她威胁父亲,不让她读书就去当修女,终于赢得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后来,为了逃避家里安排的婚事,追求自由的爱情,她逃到北平找情人陆哲舜,决定以写文为生。
写作是她最出众的才华,日后她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惜,感情上却是一波三折。
陆哲舜面对感情的懦弱,让萧红决定放弃,跟未婚夫汪恩甲返回老家呼兰。可惜,她的事传遍小城,人人厌弃她,她甚至被软禁在家中达半年之久。
九一八事变后,战火蔓延到黑龙江。萧红趁乱逃离,勇敢地脱离封建大家庭,开始了穷困、奔波的生活。
她与汪恩甲栖息旅店,可惜这个男人也没有担当,苦撑一段时间后,竟丢下身怀六甲的萧红,只身离开。
萧红只能自救,给《国际协报》的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写信求助,因此遇见了萧军,遇见了她的爱情。
可惜相爱容易相处难,即使两人走过患难与共的岁月,肖军的风流成性、文人相轻终是葬送了这段情缘。
幸而命运给了萧红最后一丝怜悯,心灰意冷的她遇到了端木蕻良,懂她、疼她、惜她,给她名份,护她周全……
家庭的误会不解、感情的遇人不淑,病痛的无尽折磨,都不能使萧红屈服。她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她对文学有着宗教般狂热的劲头。她是有天赋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赞扬和扶持;她又是勤奋的,一直笔耕不辍,将写作才能发挥到极致,出版了《生列场》《呼兰河传》等优秀的文学作品……
萧红的一生悲惨、坎坷,但她还是非常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努力地想要活下去;她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她并未因此自满,临别前遗憾地写道:“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她的一生,像烟花,短暂又璀璨,令人唏嘘,赞叹,她的勤奋、勇敢、不屈将激励着欣赏她的人们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