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人吧,别做AI
刷b站的时候,看到武志红老师的一个视频,分析人的思维和体验。讲到他自身的例子,因为小时候常常接受到来自母亲的诉苦,导致他很长时间内压抑自己的体验,而深深地为他人考虑。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思维的,而随着后天的教育,生长环境,经历的事情,慢慢形成思维和理性,有的人保持自恋忠于自己的体验,活得很自在;有的人努力融入社会,磨圆自己的棱角,去迎合别人。
倒也无所谓对错,但是这个视频使我想起我的一个前任,一个人人称赞的男生。
勤劳、有眼力见、情绪稳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明确,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活得堪称成年人的典范。甚至我爸妈也常拿他给我当正面教材,叫我学习他的情绪稳定,做任何事情要考虑清楚,不要任性,不要由着自己的情绪来。
但是随着相处时间的长久,我逐渐发现,他本就贫瘠的快乐越来越少。我几乎不会看到他发出真心的快乐的笑,也不会看到他发自内心的生气。
遑论什么幽默感,他几乎是不知道何为幽默的,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条分缕析逻辑严明,在做之前都设想好后果,会不会带给他收益,会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却得不到什么结果。
相对来说,我更偏向于体验派。新电影上映了,我会因为喜欢这个电影名,或者喜欢导演,喜欢其中某个演员,甚至就是单纯想看电影了,就买了票跑去看。但他不会,他会先做功课,研究电影类型,电影评分,优点缺点,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去看。
他是从不会读什么小说散文类的书,他的书架上,只有成功学,全是成功学。对此他说——小说看完对他没有帮助,而成功学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很多时候,我跟他分享今日笑点或泪点,他都会嗤之以鼻,觉得我很幼稚,为什么会看别人的故事看得那么起劲,会被影视作品撼动感情。
当我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其实很想努力改变一下,于是跟他提出“我们要不要去看看心理咨询?”当然他很正义地拒绝了我,他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看心理咨询。
直到后来,分了手以后,我读到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才突然想起来他为何会这样。是因为在他小时候,他的父母亲分居,而他的妈妈,总是在他面前哭诉,他的父亲不是好男人,对家庭不负责,对她不够关心。久而久之,他的母亲发现装病可以吸引全家人的注意力,便开始了无穷无尽的“感冒要去大医院”、“头痛要做全身体检”、“你们都回来照顾我”之刷存在感。
那时候大约能了解到他为什么变成了这样,直到今天看了武志红老师的视频之后,终于理解。大概是因为他作为小孩子的时候,没有正确的经历从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而是直接被母亲当成了成年人,被要求他必须懂事,被要求他必须像大人一样稳重。于是逐渐的,他终于学会了完全放弃自己的体验,成为一个完完全全被思维支配的人。
虽然后来分了手,我仍不觉得他这样是不对的,只是,重体验的人和重思维的人,注定走不到一起罢。
视频里面武老师说,有些成年人在跟他聊天的时候,会说自己很羡慕那些无忧无虑做自己的人,甚至会羡慕那些毫不在意别人眼光的疯子。
现代文明人总被教育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做事情考虑后果,任何时候顾全大局,时时处处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是人毕竟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时时处处克制自己,和AI又有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