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产生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27875653/cbab32e099791f1f.jpg)
昨晚回到这里,还未进家门,就有一种安心的感觉。给自己营造的这个环境很好,家里有我喜欢的书,一大部分是雪师的书,还有一些承载着吉祥祝福的物品,这个磁场氛围,待在这里,满满的能量。这个小天地,是根据地,一离开,就不像待在这里这种感觉,因为心还是受外界的种种影响。
在找两年前请的《长寿颂》,找不到了。原来自己不珍惜,现在才发觉特别珍贵,可是,也可能会被我弄丢了。对文化的珍惜,不是一开始就会懂得的。总要经历一些事缘,人才懂得珍惜。轻易得到的人往往不懂珍惜,所以需要用真心去求。
初心不改,是不容易的。倦怠之心、退缩心、贪恋心、计较评判心,都是会阻碍成长的。人没有在真心中,就会在各种妄心中,引人堕落的东西太多,环境、他人、时光,没有定力的人,心容易左右摇摆,忽而要这样,忽而要那样,不懂一门深入,不坚定、缺乏力量,缺乏心的纯粹。如果没有警觉,利他之心也会丢失。反省、警觉,自己的确是如此,几年前的内心是信誓旦旦,自信满满,到认清现实,发现真的是高估了自己,不过也没关系,只要走在路上,升华是一生的事。自己确实差强人意,行为上没有啥大力,但是因为认清了自己,也在战胜着自己。有了自知之明,而后,做一个踏实的、不好高骛远的人,希望有生之年尽己所能的实践文化,它是一种自利利他的生活方式。现在不再说大话,只有做到的事才能代表一个人,用行为说话而不是用言语。承诺是无力的,心一旦动摇了,承诺就是消失的浪花。
一个人心中的怀疑,恰好是束缚ta的东西,被思维评判困住了,不能认知到一些东西的本质,不能获得直观的体验。还以为那是自己头脑的精明,是聪明才智,其实,那是障碍。这话不是说别人,可能普遍都会有的,我也经历过。我们心中要有主见,人云亦云、轻易被外界改变的时候,就忘掉了最重要的、忘记了该有的坚持,根本的东西不能动摇的,一旦动摇,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西夏咒》里,阿甲的困境,还有佛学博士的困境,是因为没有意义的追问和不知停止的解释和陷入理论,他们没有法获得简单的去践行的幸福,真正的智慧是简单的,不是复杂的头脑的东西,如果陷入复杂,可能就进入一个漩涡永远出不来了。他们活在自己制造的困境中。因此,许多的选择,人是无力的,那些障碍一个人导致内心不能去体悟、体验、实践的东西,是要消解的,比如过多的思虑、分析,那些看似道理的道理,有时候不仅仅是无力,还会因此,困住了一个人真正的主体。当下,慧剑斩断思绪,不要问一些毫无疑问的问题,那个问题本身就构不成意义。拥有了当下,就拥有了一切。
人的追求不同,目的地不同,选择也会不同。别人眼中的自己,肯定是带着ta的评判的,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更多的时候是代表ta心中的东西。我执、我见的东西不符合大道的,许多自以为是的个性,也是生生灭灭的浪花。只是有些人一开始就看透了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不再去追逐,有些人仍然会为了一个虚幻的梦、虚幻的感觉,选择去追那看起来美妙的东西。朴素的大道,很难被认知。但是,对另外一些人,又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也有初心本来很好的人,丢掉了初心,心被世俗观念污染了,被环境同化了,再也找不到向往之心,信心丢失了,遗憾、可惜。而这样的人,也很可能会是自己,所以,不可不警觉,稍不留神。因为,人很容易活在偏见中的。听一些不同的东西,就不懂分辨的形成了自我的认知,有时候读书越多,理论的东西越多,如果不结合实际的行为,不去做,就会越不懂实践的意义。东方哲学强调知行合一,是根本的,是很重要的。思想只是其一,行为才能检验的一个人的境界。懂的知识再多,于他人无益,也是没有用的,懂的知识再多,给自己增添了烦恼,也是没有意义的。
【雪师说:我们每个人一定要从阿甲的身上汲取到一种经验,所有的人都会被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控, 然后评判一些东西的时候,这时候就把自己伤害了。正确的做法是不生评判。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不生评判, 全然接受。深掘一口井,在所有的学问中一门深入是基本的东西。】——摘自心荣老师的笔记
回到家,《长寿颂》找到了,欢喜,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