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
没有孩子的人,绝对无法想象家里只是多了一个孩子,就会乱成什么样子。
孩子的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大多天生就没有秩序感。所以如果你把房间交给孩子,半小时后壮观的场面能让你分分钟抓狂:
地板上零零散散摆满了小汽车小飞机,无处落脚;
茶几上散落着大把大把的积木,中间还若隐若现着一座“宫殿”的“断壁残垣”;
衣柜里的衣服被翻出来大半,书架的书也被随意撒在地板上;
沙发上,椅子上,床上,一切地方均可成为战场,找到令你尖叫的发现。
这就是有孩子的家庭常常有一两只“河东狮”的原因。每日整理狗窝一般的家,足以让家长欲哭无泪、筋疲力尽,气不打一处来。
怎样才能养出一个可以独自整理东西的乖宝宝呢?
秘诀是,忍住!别插手!
关于本书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是“忍住!别插手”系列的第二册,出自日本儿童教育研究专家高取志津香以及JAM网。书中详细分析了整理物品的指导原则和执行方式,并通过书中详尽的训练实践活动,手把手教给家长一条循序渐进的“乖娃娃”养成之道,让孩子尽早养成独自整理的习惯,并懂得思考和运用整理之术。
关于作者
本书的主要作者高取志津香,现任神奈川县儿童教育支援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儿童的培育和教育工作;1998年和朋友在美国成立了JAM网,致力于儿童教育工作,并主张“训练孩子的自立性”。JAM网站是Japanese & AmericanMothers的首字母的缩写,意为日、美两地父母、孩子和教师互相交流的平台。2002年,JAM依托美国的取材,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沟通技巧和训练方法,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爱整理的孩子都自带整理基因?
日本人在国人的眼中,是相当重视并善于整理。
日本孩子从小就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收纳整理要求,例如在入学之初,新生需要准备几个袋子,分别多大,分别用来收纳什么物品,学校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回到家,鞋子帽子包包一项一项都有固定的去处。
这种长期重视整理的习惯,甚至影响了更多的层面:日本人写字大多工整清晰,做事中规中矩,从外表到随身物品都井井有条,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逐条分析到底,认认真真,绝不马虎,这也造就了日本制造业超高端的品质口碑。
所以这样的整体形象,让人错觉日本人自带整理基因。其实不然,在书中就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狗窝”也是一脸无奈,各种求助,各种尝试,几番崩溃,冷暖自知。所以,良好的整理习惯只能来自于家长长期艰苦卓绝的培养。培养虽辛苦,但一旦成功,简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整个家终于清爽了,“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房间乱了~”
而且,养成整理习惯还可以养成井井有条的思考习惯。因为,抽屉里的东西,和脑袋里的东西是一样的。
正视事实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正视事实。
桌上的遥控器是谁没有放回去?
门口的鞋子为什么全部都横七竖八?
花瓶里的花都蔫了为啥还没丢掉?
沙发上的衣服是谁丢的?
仔细审视自己的家,细细评估一下,这里面有多少是孩子的原因,是不是还有大人的原因?所有的东西是否有固定的归位点?为啥没有归位?除了主观原因,还有没有客观原因?
一般而言,有几个基本客观层面首先需要审视:
1. 是否所有物品都有归位的地点?
2. 家庭成员是否都知晓?
3. 所有收纳地点的安排是否合理,便于取、用物品?
4. 收纳地点是否还有富裕空间,还是已经塞满?
5. 家长是否能够以身作则?
在我们充分了解目前面临的客观因素的同时,才能更加心平气和地明白,如何在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时候,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孩子是个神奇的物种,简单来说,他们大多更喜欢“乱”。在父母眼里乱成一锅粥的房间,在孩子的眼里简直就是堆满了玩具的乐园。他可以随时拿起任何一个玩具开始和其他玩具互动。这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能理解,而不去尊重。
所以养成孩子整理的习惯,其实是和孩子的天性做斗争,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还有随时反复的可能。
所以,正视孩子的、甚至是我们的天性,做好长期战斗的心理准备。
教练养成术
合格的教练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不用担心,我们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要确保对“授课内容”涉及的规则、物品做好了思考和准备。然后就可以开始逐步由浅入深地展开“训练”了。
1. 整理从分类开始,分类从娃娃开始:可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训练分类意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类,父母进行引导和提问。
2. 整理规划:对要整理的物品按照使用频率列清单,然后确定收纳场所,并确认空间是否足够。
3. 动手实践:让孩子从“在旁学习”,到“和父母一起动手”,再到“自己做、让父母监督”,逐步养成习惯。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亲子训练活动,可以参考内容逐项进行。
不过,教学大纲说起来简单,看起来也不难,可是实践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带着孩子整理好了房间,过没多久,又乱了。
到了整理房间的时候,孩子充耳不闻,完全不配合。
孩子草草收拾,应付了事。
其实,如果孩子一教就听,天下家长哪里还会有烦恼,更不会有儿童教育研究专家的事儿了。毕竟我们和孩子是“不同物种”,所以功夫还须在台下。
成功的保证
套路都是一样,心法不同才造就了迥然不同的修炼成果。要想成功,只靠上面的套路是绝对不行的。还须牢记心法:
1. 态度
在试探家长的终极底线方面,孩子是最有耐心的。倘若你一时放松了监管,他就赢了,而且有一必有二;倘若你玩不起,怒了,你们双输;只有在你比他还有耐心的时候,才能迎来双赢的喜庆结尾。
而且如果你有严谨地分析过现实,就更能明白,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屡教不改”的孩子:
耐心、不厌其烦地鼓励和提示孩子去思考,去参与,去主动做出反应;
冷静并坚定地做出敦促,不做任何放松;
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去关注过程,并随时给予指导;
看起来,这简直有违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成人的自然追求。但是身为父母,肩挑重担,须知放松一时爽,恶习十年长。
2. 话术
因为对象是孩子,大人说话多不忌讳,各种命令、责难、批评、训斥、抱怨、絮叨说来就来。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否又能接受每日来自于大人这样的语言轰炸?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须知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对语言背后传递的情绪做出反应。
对于孩子而言,大人需要更有智慧和情商去解开目前的困境,运用积极的语言力量,安抚孩子,并激励孩子主动思考并开始行动;并在孩子积极响应之后,做出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3. 忍住,别插手
忍住不插手,其实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当看到孩子笨手笨脚乱整理,一分钟的整理用了半小时,或三番五次都喊不动,想要去“代劳”的念头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动,这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你让孩子整理的初衷。“忍住不插手”是更深层次呵护孩子的智慧。犯错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不插手,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我管理,独自胜任所有的事情。
花费诸多精力,训练孩子整理的习惯,其目的并非止步于此。类似体育训练般的身体力行的实践,带给孩子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体验,将会从更深层次影响孩子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逻辑能力和世界观,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