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上不迷茫分享大学成长干货文章学习

做完这10件事,一定会让你拥有一个开挂的大学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13人  大学答疑干货分享

从现实来看,大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兴奋阶段:军训、各类社团招新、各类班会晚会刚刚拉开序幕,乱花渐欲迷人眼。

 第二个阶段是分化阶段:游戏派、自习派、影视派、考研自居派、社团活跃派、落寞派、迷茫派等纷纷形成,江湖门派林立,偶尔刀光剑影。

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找不到重心,陷入迷茫颓废,这里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归纳了十件事,如果你是一个有追求的大学生,不妨遵照执行。

 第一件事,好好反省一下自身问题。

一般来讲,你读高中的时候,就会发现自身有很多问题,比如性格问题,比如沟通问题,比如孤独问题,比如兴趣问题,等等,高中无暇料理这些问题情有可原,但进了大学,一定要第一时间重视起来,并制定有效的改善计划。

性格问题尤其重要,中小学没人管你,其改变难度极大,大学要花大力气修整,不然你会发现,你整个大学,包括毕业之后的人生都将受到它的折磨和牵绊。这一步相当重要。

 第二件事,好好想想自己的理想和兴趣。

 在高中,很少有人关注你的理想,他们只关注你的分数;很少有人关注你的兴趣,他们以关汁你的成绩。但到了大学,最重要的功课不是每天按时上课,而是持续不断地想你要过什么生活,追求什么理想,培养什么生活爱好和职业兴趣。受制于眼界和信息量,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两件事上。但花再多时间也不过分,要知道,大部分学生因为没做这两件事而废掉了。

为什么说以上两件事最重要?多少人因为性格障碍事业得不到发展、家庭不幸福;多少人因为缺乏目标像浮萍一样终生盲目,多少人为了一份自已不喜欢的工作耗掉了毕生精力。这还不能说明这两件事的重要性吗?以上两件事不是要你大一、大二时就完成,而是需要在整个大学及以后完成。

 第三件事,根据你缺乏的和想要的选择锻炼方式。

这句话是有深层含义的。“你缺乏的”就是你身上的问题,“你想要的”就是你的理想和兴趣,“选择锻炼方式”就是通过加入社团或参与社会活动进行锻炼。加入社团,不管是搞活动还是做些别的事,都能跟人打交道,是个锻炼沟通能力的好方式。如果你发现你跟别人沟通有障碍,首先要思考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别人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有一点尤其重要,那就是要学会跟各种人打交道——包括那种有沟通障碍的人。

 当然,我之所以说“根据你缺乏的和想要的选择锻炼方式”,而没说“根据你缺乏的和想要的选择社团”,意思就是锻炼方式有很多种,加入社团只是其中一种。如果你大学期间没加入社团也没关系,我当年也没有加入,但我沿街叫卖过牙刷,做过婚礼主持,开过洗衣机店,倒卖过二手电脑,寒暑假多次在公司实习过,等等,照样完成了自我改造。

很多同学对我的“婚礼主持”经历很感兴趣并想效仿,我只能说你的学习能力太差了,点明白的你看见了,没点明白的你就发现不了。自我改造的方式很多很多,我举的例子太少太少,有出息的人都不应该受限于我所举的例子。

第四件事,了解你的专业。

 这一步很重要,要尽快了解你专业的来龙去脉。包括它开的有什么课程,学的是什么内容,将来具体用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出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成之后有个好的出路,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是什么只需要负责学习,不需要过问生存的人。我在本书有关章节中详细说过你该怎么了解你的专业并规划你的前途。这一步很重要。如果你能及早发现自己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或这个专业没前途,你还有时间做其他准备。但如果你用了四年时间才发现这个专业没前途,那你就完了。

 第五件事,正确定位大学。

 不管你的大学是重本,还是专科;是在大都市,还是在小城市,都没有必要患得患失。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句话,现在很多人把它当做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两者不同。

 既然上哪所大学已成定局,这个时候,就到了“用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的阶段了。如果你因为高考失利或大学很烂而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本身就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因为你的价值是建立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建立在大学身上。大学很烂只能说明你高考考得不好,也就是说它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说明未来。好大学的学习资源可能确实多一些,比如好老师多一些,学习氛围好一些,好讲座多一些,毕业时来招聘的好单位多一些,某些国企或机构招聘时更看重一些,等等。但好大学的学生并非个个都是人才,普通大学也会出很多有出息的人,房地产大亨潘石屹毕业于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似乎不是名校;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似乎也不是名校;毛泽东毕业于长沙第一师范,那时第一师范似乎也不算名校……还有数不胜数的非名门望校出身,但叱咤江湖的人。

如果你非得认为自已在大学上已经处于劣势而放弃希望了,那我告诉你,其实你早就在很多地方都处于劣势了,比如你小学没去学才艺,中学不在重点中学,你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有钱,你背景没别人强大,你志向没有别人高,你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没有别人强……你早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了,跟大学无关。

如果你是一颗树种,丢在最贫瘠的土壤里,也会是一棵树;如果你是一颗草种,丢在沃土里,最终也只是一根草,只不过会更青更绿一些。

结论就是,不要指望大学会教你很多东西,如果将人生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算作100%,大学能教给你的不过1%,其他99%都靠自学。我的知识99.9%都是自学得来的。名校学生的知识多半也是自学出来的,别幼稚地以为像高中一样,老师会在课堂上教你多少知识。至于那纸文凭,只能束缚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并把那些人逼得团团转,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需要那东西的。你去看看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谁会拿文凭做通行证?万科董事长王石六十岁了又去哈佛读书,他肯定不是想去拿个大学文凭出来找工作或者唬人。

 第六件事,区分大学标准和社会标准。

 高中好学生的标准是:分数高。至于你其他地方有多么欠缺,他们是不管的。

 大学好学生的标准是:按时上课,不闹事,按规定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必修课选修课考试要通过,分数最好要高。很少有人管你迷不迷茫,颓不颓废,有没有兴趣爱好,过了四六级是否会讲英语,考了高分是否有专业能力,背了很多书是否有思想。

 社会精英的标准是:有思想、有创意、肯吃苦、沟通表达能力强、形象气质好、专业能力强、能做好本职工作、能帮公司赚钱。

结论:你可以以学校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在此标准下自我感觉良好,但社会才是接受你并给你发工资的地方,它不管你的形式(大学类别、是否高分、是否过了四六级、是否每天坚持上课、是否读书充电),只关注结果(能否胜任工作、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讲英语、是否有思想、能否跟同事跟客户沟通无碍)。

 所以,与其傻不啦叽地拿着个文凭和简历,逢人就去介绍你的专业,还不如直接告诉别人“我会什么,我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

 第七件事,不要被大学安排,而要去安排大学。

 大部分学生都习惯被学校安排:学校规定他几点上课,规定他几点起床和就寝,规定他什么时候参加什么活动、、很多学生写信跟我说:跟高中相比,大学有很多空余时问,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这是大一的,他们起码还知道什么是课余时间。大二大三大四是不知道什么叫课余时间的,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课余时间。

 习惯被安排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高中养成的习惯,他们被“喂食”喂惯了,缺乏自己找事干的能力;第二是没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

 习惯被安排的人是没出息的。打工的人一般都习惯被人安排:国家给他们安排法定假日,公司给他们安排上下班时间。我见过的那些事业有成的老板,都是目己给自己安排:他们不会因为国庆就放假,不会因为下午六点就下班,他们是一群以目标为生活单位的人—只要达成了目标,他们会随时随地随意地给自己放假。

怎么安排大学而非被大学安排?首先你得明确自己缺什么,要锻炼什么,然后再去审视大学的那些课程和活动,是否能补足你缺的东西。比如你每上一门课都应该问问,这个课程能达成什么目标:是能提高专业能力或思维能力,还是能提高沟通能力?你渐渐就会发现,课程什么的都是形式,通过它能培养什么能力才是目标,而所有的时间都是为你的目标服务的,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为了上课而上课,也不会下了课就没事干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本书中花那么大力气告诉你怎么找目标,怎么认识自我的原因。万事从此开始。

 第八件事,区分大学的阶段性。

我愿意将大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指大一大二,叫尝试期,就是什么都做做,因为你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你要发现自己的能力特长,你要通过广泛接触排除职业干扰,最后锁定人生目标。比如我读大学时经常与社会接触,发现自己对商业很感兴趣;比如李开复原本是读法律的,但旁听了计算机课程之后,觉得计算机更适合自己。这都是多方面接触和尝试的结果。

 第二个阶段为大三大四,叫聚焦期,就是你得为了某个具体目标而努力了。觉得自己适合做学术且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就去考研;觉得自己适合创业的,就得为创业做准备;觉得自己更适合从事某个行业的,就得准备相关专业知识,并积累实习经验。

有些学生,在高中或大一就把目标锁定为考研了,他们还以此为骄傲,这其实是一种悲哀,很多时候是学历自卑症的表现——仅仅是为了给大学不好的“正名”罢了。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情况才适合考研,去看看《大学生的坟》这本书。我说了,大一大二最好是充分探索自己、认识自己,这是需要多面尝试的,不然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人才呢?过早地锁定一个目标,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童养媳,未必合适。况且就考研这事儿来说,大三再准备也不迟。

第九件事,根据职业目标,有侧重地培养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就是那些可以用考试证书来衡量的大学文凭(很多时候反映了专业力)、各种技能等级证书(很多时候反映了某种技能水平)。

软实力就是那些无法用考试来衡量的能力,比如思维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情商、性格品质、社会行业经验、眼界见识等等。

社会上不同的岗位,对软硬实力的要求不太一样。如果你要做教授,专业文凭可能更重要;如果你要做销售,沟通能力可能更重要;如果你要创业,思维分析能力、眼界见识、行业经验、营销管理、情商性格等各类软实力更重要。

就算你在大学未能明确具体的职业目标,也应该大致知道自己要走哪一条路(学术、从政、创业、企业应聘等),从而有侧重地去培养相关能力。

 第十件事,无数次地检查上述步骤,反省问题,检查进展,调整规划。

 当然,任何话都是对有心人说的,任何要求都是对有追求的人提的。大部分人没什么追求,也没什么毅力,但总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在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世界的精彩是属于这部分人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