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青春故事

邂逅女同学

2019-02-23  本文已影响51人  湘南一夫

“邂逅”一词,多少有一点“暧昧”的味道。因为“邂逅”的背后,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艳遇”……那就姑且做一回“标题党”吧。其实用“巧遇”、“偶遇”或“奇遇”更贴切。

年前,因92岁高龄的母亲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的“四崽”立即携妻返乡,驱车千里,回到母亲身边,尽孝“送终”。幸运的是,母亲积德行善,修福增寿,在医护人员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特别是ICU重症室的专业救治下,竞奇迹般遇难呈祥,起死回生,康复出院。真乃天佑吾母,谢天谢地!

在将母亲转入ICU之前的普通病房,靠窗的病床是一位大爷。服侍他的是一位中年女士(大爷女儿)。只见她身披黑色皮大衣,短发高跟,淡妆素雅,打扮入时。

看样子,大爷病情不重,女士悠闲自在。出于礼貌,见面互相微笑致意,打个招乎。闲暇之余,也会聊上几句。

“你是不是在二中上过学?”

女士热情相问。

我心系母亲,心不在焉。

这时,妻在一旁提醒我:“人家美女跟你说话呢,问好几遍了,你是不是在二中上过学?”

待我反应过来,尴尬不已。立即转身,对女士抱以微笑致歉。

“哦哦哦,对不起,我是二中毕业的。”

我面带窘态,连忙作答。

“难怪我第一眼见你就觉得面熟,好像在哪见过。你是哪个班的?”

感谢女士不介意我的“怠慢”无礼。但几十年过去,还有“面熟”的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我对女士怎么就一点印象也没有呢?难道我当年在校就那么“有名”?就那么让女同学注意?惭愧惭愧!

“是吗?非常荣幸。我开始在36班,后来到42班。”

我面向女士,表示“专心”。

“啊,真的呀?我是39班,很有名的,当年的重点班。”

女士对39班颇以为荣。

“是的是的,39班,如雷贯耳,记忆犹新。”

我礼貌地恭维道。

依稀记得当年的39班,是把优质生源集中招办的重点班;而36班比39班高一个年级,但也是本年级的重点班。

当年,代表学校参加“郴州地区中学生语文数学竞赛”的尖子生,包括数学组的笔者、陈一民、肖灵芝(女),语文组的尹堂保、胡红艳(女)(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基本来自36班。

可36班,是在第一次有了“重点班”的办学形式后,经过调整而形成的重点班,因此,好像并没有39班那么大的名气。

“呵呵,老同学?女同学?幸会幸会!”

难得呀!由于高中毕业后入伍从军,接着上军校,毕业提干,转业定居妻乡。身边从来没有什么亲友和同学叙旧解忧,就连家乡话都说不流畅了。平常只会听着《同桌的你》,勾起童年时的记忆,涌起心中的乡愁。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每每看到同事们参加同学会,就莫明的羡慕!今天居然巧遇“女同学”,心里还真有点“小激动。”

“你后来高中何府名校?”

“哪里中什么名校呀?我高考落榜后,也没复读,毕业就参加工作了。”

女同学仪态大方得体,对答流畅自然。反倒是我,多有冒失,略显尴尬。

“你呢?从36班到42班,你复读了吗?”

“嗯,啊,不是复读,是休学。”

女同学的反问,不禁把我带入到那个懵懂少年的中学时代。

桂阳二中,坐落于湖南省桂阳县流峰镇的流峰岭下。流渡河沿校园西侧静静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历史悠久。

作为当时的名校,二中师资力量雄后,名师荟萃。我的语文老师王日宝(班主任),数学老师李国稠(班主任)、陈国柄,物理老师陈守年,化学老师胡安仕等等,都是全县一流的特级教师。

记得最初的校园并不大,四合院式的布局,就象古时候的“书院”。木质的大门,青石雕砌的门台呈半月形。“八”字形的阶梯,分置于大门两侧,通向门台进入“书院”。中庭是一片又高又密的桂花林,每逢秋季开学,满园花香,喜迎新生……

左右和对面是二层木结构的教学楼,楼梯廊道和室内地板全木构件。左上角有道口通向礼堂、左下角蜿蜒起伏的长廊通向食堂。整个校园幽静典雅,古朴端庄。

后来,随着校园的扩建,逐步拆除了右厢楼房,与大操场贯通一体。在对面厢楼的后坡上,又修建了左右两栋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再往后,又是新建的一栋,长长的平房式教学楼。

每年返乡省亲,我都会去看看母校,看看恩师。

再后来,为了方便车辆出入,古色古香的大门被拆除了;青石砌就的半月形门台和八字形的阶梯己灰飞烟灭,院内的桂花树林早已无踪无影。一条柏油马路从门口的省道,进入大门,压占花园,贯穿整个校园。

由于那个年代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不高,基本没有留下老校园的任何照片。就连“百度一下”,也找不出老大门的老照片。

目睹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校园,面目全非,百感交集。我努力捡索着脑海中的记忆,与现实的景物方位进行比对。记忆中的古风古韵荡然无存,空空如也!心里突然一沉,万马齐暗般的那个失望呀,失落呀,无以言表,伤感无限!

离开母校的三十多年里,沧海桑田,物非人非。桂阳二中,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风雨前行。从高级中学到初高中完全中学,到如今的纯初级中学,优质师资外调,优质生源不屑,可谓步履维艰,进退维谷。二中的辉煌不再,发展堪忧。

面对母校的衰败,几许失落?几许伤感?捶胸顿足却也束手无策。对此,女同学表示:二中的校友们均有同感。一致呼吁政府厚爱,重振二中。

“你们39班的同学常有联系吗?”

我从回忆中醒来,好奇地问道。

“有啊有啊,我们上个月还在一起聚会呢。”

“真羡慕你们,我远居他乡,从没有同学把酒言欢,叙旧话今。”

我的声调明显低了八度。

“是啊是啊,我们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以后多回家乡看看,就有机会碰到老同学啦。”

“嗯嗯,啊,哈,不好意思,我们要回酒店了,再见。”

告别老同学,把母亲交给大姐服侍,便携妻回酒店休息。

之后,送母亲进ICU、转普通病房,直到返程归队,也没有再见到这位女同学。

由于初次见面,不敢唐突造次,甚至没有互问各自的姓名电话。以至于回家后,妻就随口把“39班”,当作女同学的代名词来调侃我:

“几十年了,就“邂逅”这么一位女同学,还没留电话微信,不知姓甚名谁,遗憾不?”

呵呵,遗憾……

李国平

2019.2.2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