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买不健康零食?与其游说,不如引导孩子建立正确饮食观
文|弥小木
孩子的饮食,是家长关注的话题。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学校门口买一些不健康的零食。这位妈妈采取的行动是,主动找到孩子经常光顾的那家商店,游说店家卖健康食品,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吃到家长眼中的健康零食。
这位家长的做法,是令人佩服的。换位思考下,如果我是那位妈妈,自问做不到去和商家沟通。因为购买零食的主体是孩子,学校周边也并不是只有那一家商店。孩子喜欢吃的零食,这家买不到,一定会换到另一家。
与其防,不如疏。想要从根上解决孩子买零食的问题,比起苦口婆心让店家进货健康零食,建立孩子健康的饮食观来得更彻底。
如何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平日与孩子多多交流那些与食物有关的事,多说一些食品相关的新闻。当然,想要和孩子有得聊,大人自己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比如阅读这本《炫技的食品》。
《炫技的食品》,看书名就大概能猜到书中的内容。书中介绍的食品,那些有着新奇食物的名字,我们吃的食物,并不如总是如名字那般。或者说,吃进我们嘴里的,也许,并不是食物。这些话题,孩子们挺有兴趣知道。
直接把这本书给孩子看,并不一定能看得进去。不如大人先看,找到其中有意思的点,讲给孩子听。《炫技的食品》是调查记者拉丽莎·津贝洛夫,分享的关于“炫技”食品的书籍,拉丽莎·津贝洛夫因为从小有糖尿病而开始关注食品。
在拉丽莎·津贝洛夫的眼中,探寻食品,是为了自己,为了环境,也为了商业。食品于我们而言,首先是与自己有关。读完这本书,在食品这件事上,有三点值得与孩子们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4347/338f3e2e5feece73.jpg)
学会看配料表
学会看配料表,是一枚吃货的基本素养,尤其对某些食物过敏的人来说。
我们家两娃花了一段时间,养成了看食物配料表的习惯。为什么会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因为食物过敏。人大概是真的遭受到了痛苦,才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就像《炫技的食品》的作者拉丽莎·津贝洛夫一般。
看成分表,还只是最基础的操作。就算看了配料表,也不一定如配料表上显示的那样,比如豌豆蛋白。
拉丽莎·津贝洛夫在《炫技的食品》里,介绍豌豆蛋白有一段话说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我们看到成分表上豌豆蛋白的字样,脑海中浮现的是青翠的豌豆田,但事实上呢?
只能说,被工业化后的食品,我们以为的和我们吃下去的,完全不是同一种物品。
即便如此,还是要学会看配料表。看多了配料表,孩子们自己会发现,那些特别美味的食物配料表上,密密麻麻的成分多到数不清。而那些味道相对寡淡的,配料表就简单得多。
想在市面上找5种配料表以下的食物,相当相当少。我们吃进去的每一口美味,真的是身体需要的吗?
下次选择食物看完配料表后,迟疑的那几秒,孩子也许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不跟风
拉丽莎·津贝洛夫在《炫技的食品》里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多读几遍: 这年头,任何“新”的东西都能被报道。
拉丽莎·津贝洛夫的这句话,在食物的世界里挺贴切。去商业街走一圈,会特别理解这句话。
食品创新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一周前新开的小吃店,第二周已经换店面、换新品。想知道最近流行吃什么?去一趟南京路就知道了。那些人手一份的食物,大概率就是最流行的食物。但对这些创新的食物,还是要抱着一份理性。
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炫技的食品》里新奇的食品,和孩子聊聊不同的食品广告,聊聊人们排长队购买的那些食品,有多少是我们的身体适合的、需要的?
对待新食品,不跟风。
拥抱新技术
看这本《炫技的食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人类真的太聪明了。聪明到一种食品的制作,可以压根不需要原料,只要有化学品就行。
那些失去了原始营养成分的食物,被我们吃进肚子之后,除了满足口感,我们的身体吸收的是什么?
读这些文字,想起了屎壳郎吃屎。屎壳郎推完粪球,能吃掉比自己身形大很多的粪球,边吃边排泄。与屎壳郎做对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吃进去的高科技食品,如果本身的能量并没多少,那么我们吃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些问题的答案,大概只有科学家们能回答。
当然,对于食品,还是要拥抱新技术,尤其对有些食品过敏的人来说。
写在结尾的话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食品的呢?前两年。
因为过敏。谁能想到,活了30多年,会在30几岁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在求医的路上,苦不堪言。最后遇到一位医生,除了用药,还给出了饮食上的建议。从此,走上了解饮食的道路。
建立正确的饮食观,是一件需要时间的事情,尤其面对各种新食品层出不穷的时代。那位妈妈为了孩子能买健康食品,而让店家进货健康食品。这样的方式,真的有效吗?不好说。
与其期望店家改变,不如让孩子多了解食品相关的内容,毕竟,每个人才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会看配料表、不跟风、了解新技术,这些是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的,也是可以立马应用到生活中的。
有了健康的饮食观,就会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不不,那又是另一条需要实践的路。但是,至少我们了解了,回头再去选择食品的时候,会多一份理性。
时代发展如此快,多了解一些“炫技的食品”,多为自己的健康负一点责。
Hi~我是弥小木。
家有两娃,一儿一女。
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
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跟上孩子们的成长步伐。
也许我们有相似的育儿困惑,也许我们有不同的育儿烦恼。
没关系,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妈妈~
分享我的育儿经验,也欢迎留下你们的锦囊妙计。
让我们一起寻找育儿路上未知的答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