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2019-01-02 本文已影响20人
一米阳光见悠然

晚上进屋,很新奇的发现儿子竟然在看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故事课》。
一年前,在简书看到有伙伴推荐了《故事课》。当时在网上搜了搜,感觉价格稍贵,心想先去书店一窥究竟,方可放心下手,竟然就在漫书咖把《故事课1》给看完了,遗憾《故事课2》缺货不得而看。看完1感觉内容简单,一个公式就可以概括本书所有的要点,所以,拍下重要片段,就结束了购书的欲望。
一年后,有一个读书活动再次推荐了这一套书。于是去图书馆借书,庆幸的是竟然能将一套两本借齐。翻看第一本的时候才发觉,原来之前看过。

那么,看过的书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大脑没有任何的保留啥都忘光了呢?
回顾这一年,我看的书不多,40本,加上在微信读书上的电子书。有给几本写读后感的,也有给书本划线的,但是却始终没有摘抄整理的习惯。这或许就是难以成系统,难以将知识化为己用的很大一个原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实践,就只能处于知识的最底层。
而我惊讶的是儿子竟然在看《故事课2》。如果说《故事课1》结合故事的粘度强,适合任何层次的人群,那么,我的意识里面认为《故事课2》更多的是讲给职场中的人听的。可是,儿子竟然说,2很好看。而且他确实看的津津有味。
比如,有关苹果的故事,他在书中知道了,原来因为苹果改变世界的除了亚当、夏娃,还有牛顿和乔布斯。
比如他还知道了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日本人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成功推销。
他被里面所有所举的案例所吸引,但是我想,他更多的应该是被作者讲故事的方式给吸引住了。
笨拙的人讲道理,聪明的人讲故事。

这应该就是本书的精髓,教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让你在平凡中脱颖而出。
有故事,有方法,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