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点哲学
越接触到另外一些层面的牛人们,内心越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读书应专而精,可是不由自主的还是杂而乱。
说着说着又打开了这本《透过佛法看世界》,还是觉得蛮对自己胃口。可能是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佛系了吧,觉得对万事万物没有了当年的激情澎湃,少了些执着妄念,觉得要看淡、看穿、看透,学着用减法来对待工作生活。
书里对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和我们追求的普世真理真善美是不谋而合的。
哪个人不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谁不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
这是俗世里凡夫俗子孜孜不倦追求的。
佛家则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
无外乎王维晚年皈依佛教,无怪乎东坡晚年同样醉心于禅学。
也许俗世与佛家就是此岸和彼岸的关系吧。
俗世里,是技术和生活形态巨变的时代,人们的烦恼日益剧烈,甚至由于困惑和矛盾,陷入抑郁症的阴影。不然为何会有众生皆苦这种论断呢?
若能从生活寻觅出哲学来,就会发现在无用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最大的有用。
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日常经营中添加一些哲学调料,若觉得痛苦,多少会疗愈你;若感到平凡,没准会丰富你;如果你精彩,可能会支撑你。
要知道,中国文学和哲学的源头都是从老庄孔孟哲学发端,传承绵延润泽了千年。。
浅尝,它拨开迷雾;
深究,它强大心灵。
我们的身体、名声、生长环境、上司,甚至死亡等等,都处于不可控的领域。而我们能控制的领域极其有限,也许,只有一项——我们的信念。
虽然有限,这个小切入口却是人类自由、自律和独立的基础。
当我们未能如愿控制本不由自己掌控的东西时,会感到无助、愤怒、焦虑、抑郁。我们不肯承认自己可以控制信念,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归罪于外界,我们的父母、老板、环境等等。
这不就是众生皆苦的渊源吗?
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
再上一个台阶,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就是通向生命宁静的秘密通道。
就像如今,人人拥有一部手机、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学会忽略“关注圈”,专注于打造“影响圈”才是最简约的生存状态。否则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只会越来越高,疲于应付又怅然若失,焦灼急躁又空虚乏味。
摆脱众生皆苦的窘境,应该学着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如果自己不让外界的事控制自己,它们就控制不了自己,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
是很遗憾,越来越多的人都被内卷着裹挟着甚至行尸走肉般的一路走来,却忘了初心何在。
我们总以为快乐在有钱之后,在升职之后,而当下的快乐未被察觉,直接流逝了。
慢一点,再慢一点,等等落在后面的灵魂吧。
参加书目: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