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一毛不拔

2019-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子慕云

前面的推文,主要讲了先秦的历史脉络,周朝的建立以及春秋战国的演变。

在此宏大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聚光灯自动聚焦在了诸子百家身上,百家争鸣可谓是先秦历史之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

前面的推文已经花了大量的篇幅讲了儒墨之争,儒家和墨家围绕着“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彼此拧着来、对着干,争得不可开交。

正当儒墨争得面红耳赤之刻,有一派“士”摇摇头,走开了,这一派“士”就是道家。

要讨论道家,是颇有一些压力的,因为道家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仙气”,他们诉说着的道理又让人觉得玄之又玄。

不过,我还是决定硬着头皮继续写下去,因为诸子百家绕不开道家,后续历史更是绕不开道家。在开篇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道家并不等同于道教,道家是思想体系,道教是宗教团体。道教是以道家的思想为蓝本,吸收儒家思想以及佛教仪式所形成的本土宗教。

一、道家从何而来?

道家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隐士,他们主张“不做”,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无可救药了,所以当儒墨正在为“做什么”和“该怎么做”争得面红耳赤之时,隐士们会摇摇头,自顾离去。

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不同的“士”,他们多是自由职业者,是介于平民与贵族之间的一个阶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给人帮忙。总结起来就是,有事帮忙,没事帮闲,说话帮腔,打仗帮凶。

按照分工不同,士又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个大的门类。帮大夫打理采邑的家臣;帮忙打仗的战士,也叫武士或甲士;出谋划策、拉帮结派、合纵连横的谋士,也叫策士;谈判、唇枪舌剑、折冲樽俎的辩士;帮助天子、诸侯以及大夫占梦、算卦、看风水的方士,他们懂医懂药、懂房中术。

由此可见,士是依附于高级贵族(大夫、诸侯、天子)的一个阶层,如“毛”附之于“皮”,他们“以天下兴旺为己任”,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刚才正“就业”着的“士”里,唯独少了道家所代表的“隐士”。何为“隐士”?隐士是一群有本事但不做事情,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偏不做的人。按照现代网络用语来说,这是一群“潜水”的人。

“潜水”之人,在水里憋不住了,还是会冒出水面的。而真正的“隐士”是彻底的隐退,他们是不会留下自言片语的学说的。他们谁也不依附,什么事情都不帮别人做,也不为这些事情伤脑筋。什么天下,什么人民,什么家园,统统事不关己,如果有人拿这些事情去请教他们,他们还会生气。隐士是自给自足、极为清高的一群人。

参与百家争鸣的道家显然不是“隐士”,但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却是“隐士”的,他们是半隐之人,我们姑且称之为“隐士哲学家”吧!

道家和其它诸子一样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兴亡,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这个社会、这个天下已经没得救了。道家说,别瞎折腾了,统治阶级啥事也别做、啥事也别管,随它去吧,等待自愈。

儒墨两家表示极烈反对,社会已经病得这么重了,怎么能不采取任何措施呢?死马当活马医总可以吧,各种治疗手段都得试试看。

二、杨朱,先秦道家第一人

杨朱是先秦道家第一人,生卒年份不详,可以确定的是杨朱生活在墨子之后,孟子之前。因为,当时有一个说法是,“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关于杨朱的具体主张不可考,关于杨朱流传下来一个著名的成语,就是“一毛不拔”。

杨朱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也就是说,如果拔下一根毫毛就可以有利于天下的话,不干!后世,“一毛不拔”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极度吝啬。

难道,道家第一人杨朱真的是如此吝啬的人吗?如此吝啬的人,为何可以担当与墨子齐名的地位呢?令人费解!

我们常说不可断章取义,评价一个人的言论需要复原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同时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杨朱的年代是一个战争纷繁,天子被束之高阁,诸侯、大夫之间互相倾扎的年代,传统的体制正在不可挽救地崩塌,新的体制又尚未建立起来。

在不确定性如此大的年代里,有人和你说,“兄弟,借点钱给我,过两天还给你”。你会借吗?大概率,你说不借,鬼知道明天会如何,我还指望着这点余粮过冬呢!

杨朱思想的完整表述是这样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白话的表述是,牺牲个人来满足社会,不对;牺牲社会来满足个人,也不对。社会和个人是对等的,谁也不能损害谁。只有个人和社会都不受损,都不牺牲,天下才能大治。

显然,杨朱的思想和儒家的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思想是不对路的,杨朱的思想显得太“自私”;与墨家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更是格格不入,简直是完全反着来。

即使是当下主张人格独立以及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对杨朱的思想也还是感觉有些变扭的。即使我们做不到大公无私,但是在可以接受和承受的范围之内,每个人献出一点爱和金钱来共建美好家园,大家都是乐意,而且是有共识的,不至于“一毛不拔”。

现代人读道家思想,少了时代的“感同身受”,在解读时不容忽视两个关键点,分别是“极端”和“正言反说”。

所谓“极端”,就是把话给说死了,不留任何余地。譬如,有人向你借钱,但是你根本不想借,杨朱会说一分也不给。如果是儒家,可能会拒绝得比较含蓄,“我也没钱了,一百借不了”。那么,他可能会继续追问,“借我五十行不行”。显然,杨朱的拒绝显得更为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其次,是“正言反说”。譬如说,你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你老板批评你说,“去死吧”。老板的意思并不是让你真的去死,而是借此激发你自己的意志,以后别再犯如此愚蠢的错误。

理解了道家的两个语言特征,对理解道家的思想精髓显得至关重要。

让我们试着来复现一下杨朱所处年代的社会现象,然后重新思考一下,如果你正处于那个年代,和杨朱在一起,你会作如何思考呢?

当时社会上,充斥着一些“极端自私”的行为,它们打着“大公无私”(利天下)的旗号,要求小民们牺牲个人(损一毫),同时牺牲整个社会(悉天下)来满足另一些人(奉一身)(贵族)。

当老百姓正在犹豫不决,该不该贡献,该贡献多少“毫毛”时,杨朱站出来,大声疾呼,“一毛不拔”!

杨朱说,“世固非一毛所济”,也就是说世界不是只拔一毛就可以救的(说明,社会矛盾已经过于尖锐了)。说穿了,统治阶级不过是在下套,先哄骗我们献出一根毫毛,然后哄骗我们献出肌肤和肢体,接着哄骗我们献出生命。没门,我一毛不拔!

显然,杨朱的思想是极度不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形成的,统治阶阶级是不会喜欢杨朱的。众所周知,一个统治阶级和一个政府能够维持的基础是“税收”,税收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像杨朱这样太聪明的鹅是不能留着过年的。

于是,杨朱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地断章取义,接着被曲解,最后被妖魔化。

现代人建立了现代的国家概念和现代的法律制度,基本实现了人和社会的对等,不可互相侵害。同时,作为公民有责任和义务自愿地让出一部分个人的财富(通过税收和社保)和权力(当家做主的权力)交与国家,用于公共的事务和建设。现代保障体系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现代人比杨朱多了一份安全感,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毛是不会被全部拔光的。

接下来的推文,我们将继续道家,敬请期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