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案例】公司内部人才流动思路
〇 背景分析
☉ 公司人才流动现状
1. 公司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内外交换流动,公司内各事业部、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很少。体现在:
(1)公司招聘需求量大,同时离职人数较多,两者同时存在;
(2)内部招聘信息发布后,应聘者数量极少;
(3)经理人竞聘收效甚微,部分经理人岗位甚至无人竞聘。
2. 各部门或多或少存在人才保护壁垒,不太愿意部门人才外流。体现在:
部分人员应聘内部招聘岗位成功后,部门不放人而导致人员离职;
公司内部招聘机制不利于人才司内流动。体现在:
申请内部招聘、竞聘岗位必须先知会部门负责人,这给同事们带来了很大的顾虑:担心应聘上部门不放人,或者应聘不上部门会有想法。
☉ 现状评估:
FOR公司:
1. 人员的频繁进出为公司带来较大的招聘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对产品及服务质量也会带来影响,甚至稀释公司的企业文化。
2. 单向的人员进出,造成人才资源流失,未能在公司内部进行二次人才优化配置。
FOR部门:人才保护机制虽然能暂时保留人员不流失,但未能真正留住人才。
FOR个人:一定程度上对个人职业发展带来障碍,不利于个人在公司内部的轮岗和学习,容易带来职业上的倦怠。
〇 建议:推动公司内部人才流动
☉ 利:
FOR公司:
1. 促进人才在公司内部流动,优化公司内部人才资源配置。
2. 降低公司招聘、培训成本,增强文化凝聚力。
3. 激活人才活力,减少职业倦怠,减少人才流失。
4. 促进技术交流及能力增长,有利于复合人才培养(有计划的定向流动可培养后备人才)。
5. 提高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协作性(例如开发和需求之间的流动,既懂开发又懂需求,必然会提高协作性)。
6. 有利于高潜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梯队,流动后发展很好的同事,HR也会持续关注。
FOR部门:
1. 优势业务部门:熟悉公司业务的人才流入有利于部门业务的开展。
2. 弱势业务部门:人才流动也会倒逼管理者改善自身管理方式,激活管理者。
FOR个人:
1. 能尝试不同的机会,职业发展更具有多样性。
2. 新的机会促使学习新的知识,有利于技术的成长。
3. 新的环境也能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带来工作活力。
☉ 弊:
FOR公司:
1. 人才流动将会给公司管理带来阵痛,需要1~2年时间来过渡和适应。
2. 阵痛时期内将带来一定的沟通成本,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3. 为了避免人才流动局面失控,人才流动机制设置时应考虑风险管控。
FOR部门:
1. 人才将逐步向优势业务部门集中,给弱势业务部门带来短时间内的人才空缺。
2. 弱势业务部门管理者需要快速应对,进行管理变革以应对新的变化。
FOR个人:
对于适应能力不强的、只适合在特定环境、特定职位发展的同事,转换岗位失败后,可能会存在流失风险。
☉ 综上所属:
公司内部人才流动虽然带来阵痛,但同时会促进管理变革,激活经理人,盘活公司人才,激活个体。
优势人才资源的集中,也有利于公司优势业务的开展。
才优先内部流动也会降低公司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
☉ 期望达到的效果
1. 公司人才先在内部进行二次、三次的流动,在内部进行消化。
2. 实在不合适再流出至人才市场。
〇 内部人才流动思路
☉ 原则
1. 互不干涉原则:
人力资源部负责搭建公司内部人才流动平台,构建流动文化,编写人才内部流动制度,监督和管控人才流动过程,但不参与决策各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
2. 10%原则:
部门当年流出人数不能超过部门编制人数的10%。
3. 个人意愿优先原则:
当部门当年流出人数不超过10%时,个人意愿优先。
4. 保密原则:
人力资源部应对内部面试人员信息保密,不可向部门透露。
5. 过渡期原则:
人才流动过渡期不超一个月,过渡期满后原部门必须放人。
——本文原创,未经允许,请勿他用。
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