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用一生来救赎
自律使人学习,早起第四百七十三天
今天再次重温了悲惨世界,经典始终是经典。
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这是一个悲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与世界进行着无尽的抗争。或为食物了,或为理想了,或为了信仰,或为了爱情,每个人都不甘于沉沦,他们希望突破命运的束缚,实现生命的价值,完成自我的救赎。一部悲惨世界,也是一部对于救赎的描述。
冉阿让,一个因为饥饿而盗窃,被苦刑犯的污迹折磨了一生的普通人,在主教家中完成了蜕变,在芳汀身前肩负起了责任,在珂赛特身上倾注了一生的爱,在沙威和马吕斯面前坦露了自我,他终其一生都在付出行善,渴望洗刷自己的罪名。然而他终究未能如愿,苦刑犯的伤疤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头,时常渗出汩汩献血污染他的生活。明明有许多的机会能让他获得新生,但是他都选择了放弃。一次不合理的判罚摧毁了他的一生,他只能希望通过行善来减轻自身的罪恶。十九年的苦刑生活已经杀死了那个明明清白的冉阿让,是惩恶扬善的法律将他打造成了一个罪犯,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心底还残存着一星烛亮,指引着他穷尽悲惨的一生来实现自我的救赎,寻找他曾经的光明。
我会想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冉阿让不断走向人性的伟大。他可以选择摆脱耻辱的罪名,可以选择体面的生活,可以选择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可以选择不去承担这罪恶的法律强加给他的所有惩罚。但是他没有这样去做,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出于对信仰的追求,是主教的两盏烛台在他心中点燃了善的火焰。
而沙威一生都在追捕一个叫冉阿让的逃犯,从出狱的那一天一直到生命的终点。也许你会说冉阿让是个正面角色,沙威是反面角色,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沙威有他的信仰,有他的正义感,也正是这样的正义感一直让他没有放弃对冉阿让的缉拿。可是也许正如这本书的作者雨果所说的一样,沙威的正义是黑暗的正义。所谓黑暗并不是指他所代表的时代和统治阶级,所谓黑暗是因为他的正义里缺少了爱和光明。法外情,也许沙威一生都鄙夷这个词汇,可是等到了生命的终点时他开始质疑自己。当冉阿让仁慈的对待被俘虏的沙威时,沙威的心里是疑惑和矛盾的,因为这与他的价值观完全相反。
与其相对的是,原本是囚犯的冉阿让反而最终得到了救赎。人性并不坏,只是环境令其发生了改变。在偷面包之前,我相信冉阿让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是当命运无情的将其打入牢笼并度过19年的光阴时,他也许慢慢的接受了自己性本恶的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冉阿让会再去偷主教的银器。生活就像一个模具,可以让你成为一件艺术品,也可以让你从此堕落。如果后来不是冉阿让救了芳汀,我想最后的芳汀也会沦落成一名普通的妓女吧。但是冉阿让没有让自己沉沦,可以说是主教救了他,也可以说是上帝救了他,但是我想是他的自我救赎让自己摆脱逃犯的阴影。世界总是充满了爱与光明,关键看你是否去发现和接受。冉阿让拯救了那个压在车下的老人,也就有了后来的感恩与回报;拯救了芳汀母女,因此换回了柯赛特的相守相依。当生命的钟声敲响,冉阿让看到的天使的芳汀与悦耳的圣歌。他用自己的一生来救赎,也最终摆脱了沙威的敌视与自己内心的阴影,冉阿让是幸福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打动人心,引起每个人的思考和与每个人产生共鸣,越经历越发明白对错并不是标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的经历造就的。沙威和冉阿让的一生都是救赎的一生,其实悲惨世界有多个版本,歌剧版与电影版本,电影版又分1958,1998和2012版本,每一个版本演绎都各有千秋,这本身还是雨果本身的实力所在,一个好的故事总是能戳中人心。
2019年7月15日
我是有点逗的正经人
时而神经,时而正经,就是个不服输的人!
一名终身学习者